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神经是周围神经中重要的一支,支配人的面部表情,在外伤、手术、炎症或肿瘤等情况下较易受到损伤,损伤后虽然可通过外科手术将其修复,但面部运动功能却常常难以完全恢复正常,术后容易产生联带运动、半面痉挛等面瘫后遗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体外研究表明各种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诱导再生轴突的生长方向,并证实神经元轴突生长方向趋向于高浓度梯度的神经营养因子方向。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目前所发现的对运动神经作用最强的神经营养因子。研究中发现面神经轴突的错向再生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呈浓度依赖性关系,一定浓度的GDNF对周围神经有明显的减少错向再生的作用。在面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中,人工生物导管因其供体来源广泛、无免疫反应、减少周围组织疤痕侵入、生长导向性好、随意塑形、可以添加多种活性物质等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修复的神经缺损距离长,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但如何将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导入神经导管,以更有效的时间和空间特异性方式释放活性分子,一直是生物学家和工程专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本研究通过将神经营养因子GDNF微囊化,建立不同浓度的神经营养因子诱向作用评估体系,并将GDNF通过微囊的形式在神经导管内缓释,尝试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找一种更有效的神经营养因子释放方式,评估其对面神经错向再生的修复效果。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GDNF缓释微囊的制备及其特性的测定目的:制备目的GDNF缓释微囊并对其特性进行测定。方法: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GDNF缓释微囊,采用60Co放射源对冻干微囊进行辐照灭菌。通过细菌学检查评价微囊灭菌效果,光镜、电镜对微囊的形态和分布进行评估,计算微囊的各物理性状,GDNF-ELISA测定其体外释放,细胞培养评估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制备并辐射灭菌后的微囊,培养7天无微生物生长,灭菌微囊符合无菌规定。扫描电镜下见微囊形态完整,表面光滑。测得微囊粒径大小为19.15±0.23um。GDNF缓释微囊的产率为79.10%,微囊的载药量为0.175ug/mg,包裹率为69.6%。体外释放实验示GDNF缓释微囊前3天释放药物总量的1/3,3天后药物的释放趋于稳定,40天内绝大多数药物从微囊相对稳定的释放出来。微囊内GDNF生物学活性的测定结果示阳性对照组中运动神经元突起的数量及长度与GDNF微囊组无明显差别(P>0.05),均优于空白对照组中运动神经元突起的数量及长度,证明了制备的GDNF缓释微囊中的GDNF具有生物活性。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GDNF缓释微囊,并采用60Co放射源对冻干微囊进行辐照灭菌。通过对微囊特性的研究、无菌检查和GDNF活性测定证明微囊形态良好,含有目标浓度和活性的GDNF,控释效果理想。第二部分GDNF缓释微囊体外释放对运动神经元诱向生长作用的研究目的:建立神经细胞诱向再生模型,通过诱向再生模型对所制作的GDNF缓释微囊进行浓度筛选,以期得到对运动神经元诱向作用最佳的GDNF缓释微囊浓度。方法:参考Cao等人方案研究建立神经细胞诱向生长模型,用细胞培养法鉴定小室中神经细胞活性,GDNF-ELISA检测不同分区琼脂糖内GDNF浓度,以证实诱向小室内浓度梯度的形成;将不同浓度的微囊置于诱向小室中,来检测不同浓度GDNF对神经细胞的诱向作用。结果:在诱向小室内形成浓度梯度,成功建立神经细胞诱向生长模型,诱向小室琼脂糖无明显细胞毒性,该模型用于神经细胞可行。在不同浓度微囊诱导运动神经元生长方面,GDNF200ng/ml组与GDNF100ng/ml组间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GDNF200ng/ml组及GDNF100ng/ml组与空白对照组及GDNF50ng/ml组间比较,前两组均明显优于后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与GDNF50ng/ml组间差异明显,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部分通过建立运动神经元诱向再生模型和利用该模型对所制作的GDNF缓释微囊进行浓度筛选,初步确立了GDNF的体外对运动神经元细胞诱向作用的最佳浓度为100ng/ml。第三部分神经桥接导管内GDNF缓释微囊对大鼠面神经诱向再生作用的研究目的:应用含前期制备和筛选的GDNF缓释微囊的PLGA/壳聚糖复合的神经导管来桥接大鼠面神经总干,探讨面神经损伤神经诱向再生作用更有效的GDNF释放方式。方法:通过解剖定位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走行,用冰冻切片、荧光逆行追踪法定位面神经核在大脑中的位置及各亚核分布区域。在体研究中以实验动物面神经桥接室内注射材料不同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GDNF凝胶注射组及GDNF微囊注射组。术后9周,用面肌功能评价、组织学、错向再生率、肌电图指标等评价其面神经诱向再生和面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明确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走行,以追踪面神经颧支和颊支来评价面神经错向再生率。GDNF微囊组在收缩功能评分、荧光逆向追踪计算错向再生率、肌电图等方面均优于GDNF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可降解神经生物导管内加入GDNF缓释微囊桥接被切断的成年SD大鼠面神经主干,可明显降低面神经错向生长的比例,效果优于直接导管吻合和导管中注射GDNF三维凝胶方法。全文结论:在可降解神经生物导管内加入GDNF缓释微囊桥接被切断的成年SD大鼠面神经主干,可明显降低面神经错向生长的比例。为进一步的降低面神经损伤后错向再生、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也为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