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黎明之屋》是首部获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美国印第安小说。小说的获奖不仅奠定作者N·司各特·莫马戴在美国文学史中不可撼动的文学地位,还掀起一股长达十余年的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狂潮。作品融入作者童年时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讲述了寻求自我认同的主人公亚伯在多种文化的狭缝里挣扎的成长历程。小说把存在于美国白人与美国印第安人之间矛盾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作者对美国印第安人民的深刻同情。本文拟以后殖民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霍米·K·巴巴、斯图亚特·霍尔等的理论为框架,围绕身份回归这一主题探究小说各阶段出现的白人对亚伯回归历程的影响及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美国白人文化与美国印第安文化之间存在控制与被控制,主动与被动、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而亚伯的回归历程则或多或少地笼罩在白人文化的阴影之下。沿着主人公亚伯的成长轨迹,莫马戴抨击了美国白人文化对美国印第安文化的侵蚀。小说中,不同白人对待亚伯的不同态度体现着殖民影响的各个侧面。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首先探讨了美国印第安文学是否应纳入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范畴的问题。笔者发现,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黎明之屋》的论文迄今为止并不多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并非专家、学者对该小说的后殖民分析视角视而不见,而是学术界在美国印第安是否算作殖民地、后殖民批评理论能否用于分析美国印第安文学等问题上意见尚有分歧。此外,后殖民理论至今仍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这也是导致后殖民理论很少用于分析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继综述之后,首先,论文以亚伯杀害白人亚比诺的动机为线索展开,结合法侬、霍尔、萨义德的理论,证明美国印第安人的个体身份缺失是多年来白人文化不断影响美国印第安文化这个大环境所致。其次,论文以探讨白人警察侮辱亚伯和本恩所携带的象征意义为起点,联系美国印第安历史来阐述美国印第安人所遭受的殖民形式与后殖民形式相结合的双重压迫。最后,论文讨论作者表现小说人物安吉拉时具有矛盾性的写作手法,并运用霍米·K·巴巴的杂糅性理论探讨作者对白人文化的解构方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本文是国内首部以后殖民为理论框架分析小说《黎民之屋》的硕士论文;第二、笔者结合各类文献资料探究了作者笔下三位白人的象征意义;第三、作者以文化内涵为主线,将三位白人串联到了一起;第四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写作风格及情节设置的细致分析探究了作者解构帝国话语的独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