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的成功实行,使中国文化再次掀起传播热潮。我们的文化被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民族认可、接受,中文的重要性也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到,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也涌向中国开始了汉语学习之路。然而,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单纯地学习词汇与语法,更重要的是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决定了语言的学习必然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学习文化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以及其最核心的内涵——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非物质性的文化,充分凝结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与价值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有一项关于“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提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个概念也是在这时被正式提出。从此,“非遗”这个新名词正式进入公众的视线,并被世界所认可。2001年,首批经过评比产生的世界级非遗中就有我国的昆曲。在昆明被评为首批非遗之后,非遗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人民所熟知。我国非遗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代表着中华文化更上了一层楼,也意味着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因为人类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不可与过去物质条件缺乏时同日而语,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使非遗的保护与传播也成为急需面对的事情。而对外汉语教学又是我国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播纽带,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入中国非遗文化的相关内容,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汉语教学中加入我国非遗文化,不但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还有助于激发汉语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非遗知识还可以成为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所以,在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加入非遗文化任重而道远。在本文中,笔者把对外汉语中出现的我国非遗文化作为研究视角,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我国非遗做了整理和归纳,从编排体例、内容选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教学策略,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更好地应用非遗的相关内容,以期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展现非遗独特的魅力和作用。本文主要分成了五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其主要内容是本文的选题意义和选题目的,同时还归纳总结了现今学界对非遗的论点,并对我国非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总结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本篇论文的可借鉴之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在几本中级对外汉语教材和文化读本中的应用情况,还有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归纳分析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本文的第一章,笔者主要对我国非遗的概况、特征、级别进行了介绍,并将我国39项世界级非遗进行了分类。在第二章中,为了进一步了解非遗在留学生群体中的知晓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80名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对非遗的了解情况,并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留学生了解非遗的状况和非遗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现状。另外,笔者还通过搜集多套不同的对外汉语教材,统计并分析其中我国非遗项目出现的内容和次数,从而得出非遗在对外汉语教材领域的应用情况。第三章中,笔者根据前面所得结论及经验,尝试设计了两个将我国中华才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例,期待能够将其应用于对外汉语的课堂当中。在第四章中,笔者针对非遗应用现状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浅显的建议。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是对整篇论文研究情况的总结,以及本论文还未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本论文研究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帮助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上更加得心应手,帮助大家更好地将中国文化的精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同时,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写补充新的研究视角。最后,也希望我们的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希望能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更多的人喜爱,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事业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