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电影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电影门类,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研究的艺术电影,主要是指那些不以票房为最高目的,在内容上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式上尝试使用独创性和实验性电影语言的中小成本电影。长期以来,艺术电影一直在压抑中艰难地生存,超高的评价和超低的票房形成强烈反差。身处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艺术电影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来“高冷”姿态,加入一些大众化元素,尊重观众的审美趣味,否则只能走向灭亡。艺术电影追求“艺术性”,消费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商业性”,这看似是一组相对的范畴,其实不然。“艺术性”和“商业性”分别是电影的两面,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二者可以互惠互利。本文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和电影文本之后,首先在文章中明确提出自己对艺术电影的理解,并对中国艺术电影进行清晰界定;其次,文章从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切入,提炼中国艺术电影在作者意味、奇观场景、哲学意蕴和纪实美学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指出艺术电影对于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意义,强调艺术电影在消费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当然,艺术电影遭遇今天的窘境,不仅是客观环境的作用,还有电影本身创作上的不足。文章分别从电影的价值取向、叙事策略和色彩基调方面分析了电影创作方面的缺失。文章在最后一部分试图为中国艺术电影适应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针对目前的消费市场,本文认为艺术电影应当向商业电影取经,在创作和营销两个层面上“双管齐下。创作方面,将观众的认同机制、类型电影、明亮的色彩借鉴到艺术电影中;营销策略方面要做到以下三点:加强营销手段、细化目标受众和建设艺术院线。目前,就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艺术电影的文章远远少于研究商业电影的文章。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当下消费文化社会语境,提出艺术电影存在的问题,探索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并找出可以让它们和谐共处互惠互利的秘密,以期为中国艺术电影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