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中国,随着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民族团结”也被赋予新的使命,民族关系不仅强调民族平等、互助,更着力于各民族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与要求,它并不仅仅包含过去屈辱与辉煌的历史记忆集合,即历史命运共同体,而是更加强调未来命运共同体。这一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社会资源,将各族人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的“主车道”上。如何通过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平台是目前我国“民族团结”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前期调查,XX学校是双江自治县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为了进一步论证其校本化实施的成功效果,以“认可度”为指标,学生问卷从意义、动机、自主性、效果四个方面衡量,教师问卷从意义、课程功能、投入力度、效果、教学条件五个方面衡量,共回收293份有效问卷,结果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分析,学生对此活动认可度分数高达4.45,教师对此活动认可度高达4.51。为探索XX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考察,结合前期问卷,用访谈法、观察法对XX学校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实施的主体、实施的方式、实施的管理、实施的评价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切实帮助西南地区多民族小学顺利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解决国家课程的普遍性与校本课程的特殊性这一矛盾。整个活动过程中,结合当下民族团结的理论内涵,凝练出以下成功经验:多主体协同参与课程,课程并非只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事,对于多民族小学,民族文化传承人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可以提高活动成效;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多民族小学通常在民族地区,要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内容的开发;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落实常态化管理机制,常态化管理机制是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尽管XX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两大问题,这也是多民族小学今后在实施此课程需要重视的问题:态度上“文化部落主义”,普遍认为某一少数民族文化是最具先进性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往方式上的“平行生活”现象,过分强调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将其独特性放大化。基于以上内容的研究,与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应从“多元”到“一体”的转变相呼应,多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共同性”培育,主要指培养共同兴趣爱好、历史文化、精神家园;坚持本土现代化原则,充分地认识、尊重各民族在地域空间与历史境遇存在的客观差异,从价值观上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完全平等的发展地位;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解决以往研究中所指出的课程功利化、形式化、碎片化倾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