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气候变化引发了水文循环状态的改变,使得水热资源重新配置,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同时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使得下垫面条件发生变化,极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该区水文过程。因此本文以头道拐-龙门区间作为研究区,采用趋势检验、地统计分析、突变检验和PLSR模型等方法全面解析区间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径流的关系;并采用CMIP6未来极端降水变化预测结果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预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机制”(4207707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变化趋势预测集合评估”(518792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引发了水文循环状态的改变,使得水热资源重新配置,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同时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使得下垫面条件发生变化,极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该区水文过程。因此本文以头道拐-龙门区间作为研究区,采用趋势检验、地统计分析、突变检验和PLSR模型等方法全面解析区间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径流的关系;并采用CMIP6未来极端降水变化预测结果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预估不同气候情景下未来区间径流演变过程;同时研究不同极端降水事件及下垫面条件下的流域径流变化特征,评价不同植被条件下极端降水事件对流域径流变化过程的影响效应,为认识区域径流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制定区域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阐明了区间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径流演变规律,量化了不同极端降水指数对年径流量的解释率,明晰了极端降水指数与径流变化的关系:近60年来,除持续干燥指数(CDD)、持续湿润指数(CWD)、最大一日降水量(Rx1day)、最大五日降水量(Rx5day)之外其余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区域极端降水强度指数上升趋势总体高于极端降水频率指数。除持续干燥指数(CDD)、极端强降水总量(R99p)之外,各极端降水指数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区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2.1亿m3,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平均变化趋势为-1.016/a,随着时间的推移区间径流量呈现显著减少态势。基于各极端降水指数同区间年径流深所构建的PLSR模型累计解释了年径流总方差的67.3%-88.4%,年降水总量(Prcptot)、强降水总量(R95p)、极端强降水总量(R99p)是影响头道拐-龙门区间径流变化的重要变量。(2)分析了区间未来2020-2050年极端降水变化特征,预测了未来多情景下区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未来各排放情景下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了一定的增长趋势,在SSP1-2.6情景下,除持续干燥指数(CDD)之外,其余各指数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SSP2-4.5情景下,侵蚀性雨量以上日数(RD12)、日降水强度(SDⅡ)、极端强降水总量(R99p)、最大一日降水量(Rx1day)、最大五日降水量(Rx5day)呈下降趋势,其余指数呈上升趋势;除Rx5day之外,SSP5-8.5情景下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是同SSP1-2.6情景下是一致的,排放的浓度越高,对应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加趋势越大。头道拐-龙门区间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2000-2018年间主要是三大地类之间的相互转换,其中耕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较为显著。2035年三种情景下区间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自然发展情景下,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扩张最为明显,较2015年涨幅110.2%;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出现了唯一的增长趋势,相较于自然情景下的减幅增加了 0.6%;生态保护情景下,为保障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使得耕地成为了该情景下主要的用地转出类型,减幅约3.8%。(3)预测了区间2020-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径流变化过程,明确极端降水事件与一般性降雨下区间径流过程的区别,辨析了不同植被条件下极端降水对径流的影响:区间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3.2亿m3、23.9亿m3、27.4亿m3,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区间径流量也在后期达到高值。不同级别降水同径流深之间显著相关,极强降水量增加造成的径流增加的速率最大,相较于普通降水,极端降水对于径流变化的影响更显著。其中强降水总量R95p对于区域径流深增加的贡献率为60.3%,极强降水总量对于区域径流深增加的贡献率为18.9%。普通降水情景下,区域内草地全部转化为林地时对应的径流深减少了 1.46 mm,林地全部转化为草地时径流深增加了 0.46 mm;极强降水情景下,草地全部转化为林地时对应的径流深减少了 0.87 mm,林地全部转化为草地时径流深增加了 0.28 mm,不同植被条件在普通降水情景下对于径流具有较好的调控作用,但在极端降水条件下,林地以及草地对于区域径流的影响逐渐减弱。
其他文献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进程。随着能源体系中新能源渗透率不断突破新高,灵活性电源与新能源之间缓不济急的矛盾,加之电力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调度运行同时面临着新能源消纳与跨区域送电的双重挑战。如何高效利用电力系统中现有灵活性电源的调峰能力,促进区域间调峰资源共享,提高能源基地整体的经济效益,是清洁能源基地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以雅砻
作为引汉济渭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以及重要的梯级水库开发流域,汉江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该地区供水-发电-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明显。社会水文学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社会水文模型能够模拟出变化环境下的系统演变过程,是研究“人-水”耦合变化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以汉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供水、发电、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将社会水文系统进行概化并识别出系统变量,依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本构方程。
近年来,为给予抗旱工作以提供理论支持,深入理解水文干旱的形成与恢复,气象到水文干旱的传播相关研究逐渐深受关注。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序列视角,鲜有从事件、状态等视角的深入研究。多视角探讨方法,可以层层剥笋,逐步深入分析干旱传播过程,探究其传播机理,更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基于气象干旱的水文干旱早期预警系统。本文以干旱频发、水资源短缺的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行业也在向着“智慧水利”的目标前进,径流预测作为传统水文计算的一部分,走上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但是目前的径流预测系统存在着难以更新和添加新模型的问题,使得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学术研究难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因此,设计并开发出一个拓展性强、灵活性高的径流预测系统,对降低预测工作人员的学习成本、提高径流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服务于实际径流预测作业的意义甚大
为控制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工程建设,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显著提升。但生态建设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流域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协同和权衡。厘清生态建设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程度,兼顾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多元生态效益,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与提升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选取无定河流域作为研究区,选用InVEST模型对流域的碳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挤占了生态用水,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对水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河道生态基流是维持河流基本生态环境功能,避免河道断流或萎缩而保持的最小流量,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对计算河道生态基流的年内展布法进行改进,计算了河道生态基流的年内变化;通过辨识河道生态基流的功能,确定了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分类体系的河道生态基流价值;
为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形成以中长期电能量市场为主,现货电能量市场和一系列辅助服务市场为辅的新态势。我国在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建设的同时,也给电源侧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水电站作为电力市场中的电源侧,怎样在充分考虑市场结构复杂性、价格不确定性风险、梯级水电站补偿效益等要素后,合理决策现货市场竞价,是其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化交易时面
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检验当中关于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控制方法。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进行血液细胞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保所有患者的血型相同,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乙两组以不同抗凝比例进行处理,丙、丁两组则选择分别放置30 min和180 min,之后对不同处理条件之下的血液细胞当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值变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优先流是一种快速非平衡的土壤水分运动,是地下水迅速补给及污染物运移的重要途径。土壤孔隙结构是影响水分运动较为直接的因素,因此本文选取直径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通过开展大孔隙土柱室内试验,研究了近饱和条件下的优先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结合Hydrus-1D软件中的双重渗透性模型对土壤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扩展单域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选用溶质质量早期5%的归一化到达时间(P0.05)定量评价了优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施多能互补势在必行。水光互补发电是促进光伏并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一种重要发电形式。但水电和光电均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而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基于历史资料制定的水光互补调度规则无法实现效能最大化。因此,开展气候变化下的水光互补效能提升调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为研究对象,开展气候变化下水光互补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