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旬岛弧位于西南“三江”义敦岛弧带南端,其东侧为甘孜-理塘洋缝合带,西侧为乡城-格咱深大断裂。晚三叠世早期(235~210Ma),甘孜-理塘洋向西俯冲,该区发育了一套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岛弧火成岩,并形成了相关的斑岩型-夕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现已在该区发现金属矿床(点)30余处,其中斑岩型铜矿床(点)主要有普朗、雪鸡坪、春都、松诺、地苏嘎,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主要有卓玛和烂泥塘等,而夕卡岩型铜矿床以红山和浪都为代表。目前普朗铜矿床已探明的铜资源量达100万吨以上,具有超大型矿床的潜力,雪鸡坪、红山以及本文研究的浪都夕卡岩型矿床均已达到中型规模。研究表明,中甸地区已逐渐成为我国又一重要的斑岩型.夕卡岩型铜矿产地。
本文通过对浪都夕卡岩型铜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以及成矿机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有:
(1)浪都侵入岩的SiO2含量变化范围较小(60.8%-63.6%),全碱含量较高(6.53-8.22%),在化学成分上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其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87Sr/86Sr初始值为0.7044~0.7069,εNd(t)值为-2.8~2.2,且具有中等-较高的相容元素(Cr=36.7-79.9μg/g、Co=9.6-16.4μg/g)、CaO(3.9-5.4%)和MgO(2.2-3.4%)含量,以及较低的Ba/Rb、Nb/La和Ce/Pb比值,表明浪都高钾侵入岩岩浆起源于遭受到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同时熔体与陆源沉积物发生混合。本文以陆源沉积物和金沙江蛇绿岩为端元组分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地幔物质占主导地位的岩浆中,存在~15%陆源沉积物加入。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及相对较低的Na、A1、V、Sc和相对较高的Ni、Cr元素含量,表明流体交代及幔源岩浆与陆源沉积物混合可能发生在岩浆源区。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被认为是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典型岩石组合,反映了甘孜—理塘洋可能在~215Ma,左右发生了闭合。
(2)浪都矿床中石榴子石化学成分以钙铁榴石为主,辉石以钙铁辉石为主,还存在阳起石、铁闪石、绿帘石和绿泥石等夕卡岩矿物。矿床内主要以钙铁辉石-石英-磁黄铁矿等矿物组合为主,表明浪都辉石夕卡岩在中高温、中等压力条件及相对较低的氧逸度和硫逸度(低于赤铁矿-磁铁矿及黄铁矿-磁黄铁矿缓冲线)条件下形成;少量钙铁榴石-钙铁辉石-磁黄铁矿组合说明早期夕卡岩形成于高温、高压及相对较高的氧逸度条件。
(3)浪都矿床含矿石英、石榴子石、辉石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四类:水溶液包裹体(Ⅰ类)、富气包裹体(Ⅱ类)、单相甲烷包裹体(Ⅲ类)和含子矿物包裹体(Ⅳ类)。大部分Ⅰ类包裹体的液相和气相成分为水,均一至液相的温度变化于129℃~383℃,盐度变化于1.7~29.5 wt%NaC1±CaC12 equiv,个别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为CH4;Ⅱ类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H4,液相成分为水,在升温过程中大部分包裹体在未均一之前爆裂,只有少数均一至气相,均一温度变化于239℃~425℃.;Ⅲ类包裹体在常温下为单一相,拉曼探针分析其成分主要为CH4,也含少量N2,部分均一温度变化于-117.3℃~114.2℃之间;Ⅳ类包裹体的子晶矿物多数为石盐,均一温度为236℃~392℃,盐度为30.4~46.6wt%NaC1equiv。含矿石英普遍存在Ⅱ、Ⅲ和Ⅳ类包裹体共生现象,且Ⅱ和Ⅳ类包裹体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表明体系可能发生了流体不混溶作用。
(4)主成矿期硫同位素为δ34S=0.42-0.72‰,平均值为0.55‰,成矿后期硫同位素组成为δ34S=-1.07~5.33‰,平均值为-4.36‰。从岩体向外,磁黄铁矿和黄铜矿的δ34S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如:δ34S黄铜矿分别从+0.65‰→-5.33‰。与成矿关系密切的Ⅰ类和Ⅱ类方解石的C、O同位素值分别为-8.44‰~6.14‰和10.1‰~12.98‰,成矿期后方解石的C、O同位素分别为-5.6‰~0.2‰和12.5‰~13.2‰。成矿前期和成矿期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石榴子石、辉石)的氧同位素变化范围为4.1~15.3‰,而成矿期后形成的绿泥石的δ18O值为6.8‰。根据以上稳定同位素数据特征,基本可以确定浪都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
(5)本研究认为,流体不混溶作用引起的SO2、HC1、CO2等挥发份的相分离作用是导致成矿的一个关键因素。挥发份逃逸引起成矿流体内部的温度、压力急骤降低和pH值升高,最终导致流体内金属络合物的分解和硫化物溶解度的降低,从而使黄铜矿沉淀。因此,构造作用引起或岩浆侵位作用导致的减压以及随之的不混溶作用可能是浪都夕卡岩矿床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