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是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其子实体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随着鸡腿菇的广泛栽培,各种病害也随之出现。2012年7月在山东省平阴县鸡腿菇种植区调查时发现,鸡腿菇子实体菌盖和菌柄上发生了两种不同症状的病害,经过病原物分离和致病性验证,分别鉴定为“鸡腿菇黑头病”和“菌柄溃疡病”。本文调查了鸡腿菇黑头病和溃疡病两种病害发生的症状和特点,对病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依据柯赫氏法则验证了分离物的致病性,对两种病原菌进行了形态观察、分子鉴定、培养特性研究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将采集到的感病子实体在实验室内进行分离,得到了两种真菌。经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确定其中一种为真菌轮枝霉(Verticillum fungicola),已报道该种病原真菌可引起鸡腿菇黑斑病;另一种为粉红聚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国内外尚未报道此真菌在食用菌上引起病害。在致病性试验中,用两种分离物对鸡腿菇的菌盖和菌柄分别进行刺伤接种和自然接种。结果发现,真菌轮枝霉对鸡腿菇菌盖有较强的侵染作用,能在子实体发育期侵染菌盖,在菇头顶端形成黑色斑块。而粉红聚端孢菌对鸡腿菇菌柄侵染能力较强,对菌盖侵染较弱。一般仅菌柄下半部分感病,引起菌柄腐烂,直到子实体凋亡,后期病斑上有稀疏菌丝和暗红色粉孢子。将粉红聚端孢菌接种到苹果和梨的果实上,发现其对这两种果实都有致病性。从接种后发病的子实体或果实上,均能再分离获得与接种物一致的培养物。对鸡腿菇7号、真菌轮枝霉和粉红聚端孢菌菌丝体的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鸡腿菇7号菌丝体在10℃-30℃下均可以生长;pH为6-9时可以正常生长,最适pH为7;在不同的碳源条件下其菌丝体的生长没有较大差异;以磷酸氢二胺作为氮源时菌丝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酵母膏。真菌轮枝霉(V.fungicola)菌丝体在10℃-30℃下能正常生长;在pH为8时菌丝长速达到最快;不同碳源和氮源种类对真菌轮枝霉的菌丝体的生长影响不大。粉红聚端孢菌(T.roseum)在20℃-27℃下长速没有较大变化,当环境温度达到27℃以上时菌丝生长逐渐减慢;其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H为7;麦芽糖作为碳源时菌丝体生长最好,其次为葡萄糖;牛肉膏和酵母膏能有效促进其菌丝体的生长,其他几种氮源条件对粉红聚端孢菌菌丝体生长影响变化不大。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供试的几种杀菌剂都能够影响两种病原菌菌丝体的生长,其中50%咪鲜胺锰盐(WP)对鸡腿菇上真菌轮枝霉和粉红聚端孢菌的抑制效果最好,且在低浓度下对鸡腿菇菌丝的生长影响较小。咪鲜胺锰盐对真菌轮枝霉、粉红聚端孢菌和鸡腿菇菌丝的EC50值分别为0.3937μg/ml、0.6088μg/ml、9.1957μg/ml,其对两种病原菌的SD值分别为0.0428、0.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