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历来就是我国的瘟疫高发区,清朝时更为严重。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清代河南省疫灾的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清朝268年间,河南有疫灾年份96个,平均疫灾频度为35.82%,即每2.8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10个朝代均有疫灾发生,宣统、光绪、同治三朝疫灾最为频繁,而乾隆朝疫灾频度最低。季节分布上,夏秋季节疫灾较多,冬春季节较少。总体来说,清朝前期疫灾较多,中期疫灾相对较少,后期疫灾频度明显上升,并超过前期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清朝河南省疫灾的空间分布比较广泛。全省有90个县发生过疫灾,占总数的84.11%。其中豫东、豫中与豫西南地区为疫灾的高发区。豫西、豫北及豫南地区疫灾发生次数相对较少。在疫灾的县域分布上,各县疫灾频度整体较低,陈州府的淮宁县与南阳府的内乡县疫灾频度最高,分别为为5.6%和4.48%,成为河南的一级疫灾中心。在疫灾的府际差异上,南阳府、开封府及陈州府受灾最为严重,汝宁府、归德府、怀庆府、彰德府及河南府次之,汝州、陕州、许州、卫辉府、光州、郑州和淅川厅等面积较小的府州疫灾相对较少。从疫灾重心的变化来看,清朝前、中、后期河南省的疫灾重心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疫灾的流行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区域自然环境上,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都对疫病有深刻的影响。地形上,河南的84.44%的疫灾县位于海拔200m以下的东部平原或南阳盆地。气候方面,河南受季风控制,大陆性气候明显,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易发生水旱灾害,进而导致疫灾的流行。同时,河南生物的多样性也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途径。在区域社会环境上,人口、交通以及战争,也都与瘟疫的流行密切相关。人口方面,清代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疫灾重心在空间上具有相邻性,人口密集区同时也是疫灾高发区。在交通方面,河南的疫灾中心,大多是交通枢纽、或沿交通干线分布。而山区,受地形限制,交通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瘟疫的传播。战争则对疫病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气候变迁上来说,寒冷期疫灾频繁,温暖期疫灾稀少。偏涝的年份疫灾多发,偏旱的年份则疫灾相对较少。自然灾害是诱发瘟疫的重要因素,清代河南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蝗、饥荒、地震、冰雹、风、霜等8种,每种自然灾害对疫灾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饥荒、水灾和冰雹对疫灾的影响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