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产出量多达7亿t。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粮食主产区秸秆资源大量过剩问题日趋突出,农民往往将秸秆随意丢弃或无控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研究以秸秆为原料新的工艺技术,开发新的工业环保产品,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以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小试,初步研究了影响秸秆模压盆钵效果的预处理技术、调理剂的种类和用量,研制了与试验盆钵育苗配套的复合基质,并对小试产品进行了应用试验。此外,本文对小试的工艺技术做了中试放大试验。全文主要获得了以下一些结论: 对碱化和堆腐两种秸秆预处理技术作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降低秸秆抗拉强度,并显著提高物料的流动性、可塑性。碱的种类、用量及处理时间、堆肥材料的C:N:P比、堆制时间以及是否使用接种物等对秸秆抗拉强度及可塑性影响很大。用碱处理秸秆,16%氢氧化钠和20%生石灰用量范围内,随着碱用量增加,处理效果增强。对于堆腐法,使用接种物,辅以添加氮素和磷肥,有助于秸秆的腐解。同时,两种处理方法都得到了当单根秸秆下降到100-116N时可认为处理基本完成这一类似结果。 对两种预处理的小试产品做了应用试验。结果显示:利用碱处理制作的盆钵,由于钵体本身盐度偏高,对幼苗后期生长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利用堆腐法处理制作的秸秆盆钵,一方面,相比对照有促生长作用;另一方面,移栽盆钵能在短期内腐解,使作物根系在20天左右即无障碍穿透钵体。由此说明,碱处理不是秸秆预处理的一种可行的办法,堆腐预处理秸秆是模压盆钵的一种较好的预处理方式。 在调理剂选择研究试验中,得出:几种供试填充料的盆钵都有较好的外观光洁度。而在应用试验中,以20%的硅肥作为填充料的盆钵对供试作物的促生长作用最明显。在所选粘结剂中,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作粘结剂效果较好,在用量为1%时,已达到盆钵压制要求且制作成本也较低。 为了选配与试验盆钵配套的育苗基质,本文利用江浙一带资源丰富的农业废弃物并配以草炭、蛭石为供试材料复配了两种基质,以1:1的草炭和蛭石及菜园土作为对照(CK1、CK2)。结果表明:以牛粪、食用菌下脚料、草炭、蛭石按体积比分别为2:2:3:3基质A有较高的出苗率,较大的生物量和根系活性,并且发病率均显著低于两个对照,相对于CK2发病率仅为25.7%、34.3%。 在小试基础上,本文对影响盆钵制作效果的预处理技术、工艺参数等进行了中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