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国内,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住宅建筑和极少一部分办公建筑。对于生命线工程的电力建筑物,尚未有应用。大量的地震破坏事例说明,电力系统的抗震可靠性亟待加强,电力系统的抗震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地震工程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对于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变电站在地震作用下的高可靠性运行已成为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本文以330kV西北郊变电所中的110kV配电楼为实际工程背景,对其进行隔震设计。计算模型分别采用三维空间模型及规范中建议的弹簧、质量模型,隔震层采用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运用大型结构有限元计算程序SAP2000以及自主开发的NBA结构程序计算隔震结构在多维地震动输入下的动力非线性时程反应,同时研究了隔震结构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结构各杆件的内力变化,通过对变电建筑物在传统抗震作用下及隔震作用下的分析比较,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结果表明:(1)笔者所采用的计算模型以及所进行的隔震分析是可行的;(2)隔震后,结构的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水平位移集中在隔震层,基底剪力、层间加速度显著减小,结构呈平动型;(3)隔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剪力比值接近0.3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上部结构可按降一度进行设计;(4)因上部结构纵向侧移刚度大而横向侧移刚度小,因此,纵向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效果优于横向作用;(5)进行隔震支座的布置时,应力求使隔震层刚心与隔震结构综合质心相重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小上部结构地震扭转效应,达到最优的设计目标;(6)楼面反应谱反映出楼板运动的卓越周期有效地避开了地面运动的卓越周期,楼面运动中高频部分被有效滤掉,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极大的降低了电气设备与上部结构发生高频共振的可能;(7)在设计放置在隔震结构内的电气设备时,不能只考虑《电气设施抗震规范》规定,应结合隔震结构的谱加速度峰值降低、周期延长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8)采用隔震措施后,可以显著减小上部结构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温度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