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主要从新历史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视角研究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莫里森对美国文学经典的重读、对非裔美国女性的重新书写以及对特定美国历史与神话的反思、模仿与挪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美国经典的讨论既为本项研究提供了理论背景,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所需的话语资源。本文尝试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作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莫里森如何从种族与性别的角度重读美国文学经典、重写个性化的黑人女性形象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文化抗拒立场,本文的结论是,莫里森从种族与性别的角度对美国文学、文化、历史、神话的反思、模仿与挪用突出了“美国文化”的构成与本质,同时也彰显了它的局限。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导论:围绕她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论,追溯中美两国学术界对莫里森的接受与研究。主要概括介绍美国的莫里森研究现状,以及中国学术界对她迟到的祝福。美国学者的莫里森研究主要分为两种比较对立的批评模式,美国白人学者强调西方文学传统对她的影响,以及她创作中所体现的西方文学特征,而非裔美国学者强调她与美国黑人文学传统的关系。 第一章:分析莫里森与非裔美国小说叙事传统及白人文学传统的关系,为研究她对美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阅读、对黑人女性人物的个性化重写以及她超越种族与性别身份的文化抗拒立场清理出学术跑道。 第二章:莫里森对美国文学经典的重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她对美国白人经典作品中黑人形象的分析,其次强调她对非裔美国文学政治与美学功能的论述。莫里森对美国文学经典的重读突出体现了她的种族立场,她从黑人形象的缺失以及菲裔美国学者对种族因素的强调,突出了美国文学史以及美国文学“知识”构成中的种族色彩。 第三章:以《宠儿》与《秀拉》为例,分析莫里森对黑人女性个体形象的重新书写。第一节强调指出,处于奴隶制压迫与影响下的非裔美国女性的身体如何被控制、侵犯与规训,她们又利用被摧残、毁损的身体来改写以及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第二节重点分析秀拉祖孙三代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反抗传统的母亲形象与女性形象,突出个体的女性特征以及这种身体抗拒反映出的精神资源的匮乏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 第四章:莫里森的文化立场体现在利用种族与性别身份的同时对它们的超越,《宠儿》立足于发掘被埋没的黑人历史材料,揭示历史语境中的历史内涵,体现对历史的反思与挪用,关注历史真相与权力的关系;而《乐园》则通过模仿美国的西进运动,反思美国建国神话与西部神话中所体现的美国例外论,突出非裔美国人对白人例外论的模仿及其危害。 结语:回顾莫里森从黑人、女性的角度反思白人文化对非裔美国人,尤其是对非裔美国女性的负面影响,同时回顾她对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白人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思考,他/她们借以生存与抗争的文化资源,以及他/她们模仿、反用白人文化价值从而抗争白人文化时所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