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中国,农村教育之所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学议题,一方面是因为它关涉到中国的大多数人——农民及其子女的命运,关涉到这一群体社会生存和流动的基本途径乃至其人性人格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是观察中国社会深层权力结构及其变迁机制的极好载体。从社会学视角来研究农村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就教育论教育的过程,而是引导人们以农村教育为视角,探索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再生产得以正常运转的本原。 从农村教育的发展来说,其模式是城市化的,但是农民自身并没有实现市民化,这也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农村教育的模式与农村教育的对象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不相适应性。可以说,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丛生的根源所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改变农村教育按照城市化模式发展的现状,建立与农民需求相适应的农村教育模式;另一条是实现农民的市民化,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有的具有城市化特征的农村教育模式。那么到底哪一条路才是中国农村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呢?在当前,农村教育的城市化似乎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是对第二条道路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具体来说,笔者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市民化水平提高了,农民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也会相应提高吗?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笔者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哪些市民化水平因素会影响农民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当然,笔者在文中也会有一定的篇幅对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进行相关阐述。 大多数实证研究是把农民市民化水平作为一个变量来进行描述性研究,或者是把农民市民化水平作为一个因变量,研究其它变量对农民市民化水平的影响,而很少有研究把农民市民化水平作为一个自变量,来研究其对其它变量的影响。本文将农民市民化水平作为一个自变量,来研究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同时,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从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角度来研究其对农村教育的影响,还没有从农民市民化水平角度来研究其对农村教育的影响。虽然这两个角度有一定的同质性,但是,社会经济地位反映出的仅仅是农民纵向的社会分层,而市民化水平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农民纵向的社会分层,还反映出了农民横向的社会分类,也就是农民和市民的不同。因此,这两个研究角度是存在一定异质性的。在农村城市化和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市民化水平这个研究角度更加适用于农民,是对社会经济地位这个研究角度的一大提升,这是本文的另外一个重要创新之处。 本研究是按照以下五个层次展开论述的:第一个层次对农民的市民化水平进行了研究,这是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层面分别展开的;第二个层次对农民的农村教育心态进行了研究,这是从农民对学校教育的心态、对家庭教育的心态和对社会教育的心态这三个方面分别展开的;第三个层次通过建立Logistic分析模型,研究了市民化水平对农民农村教育心态的影响;第四个层次从农村教育的政策选择、文化选择、精英意识形态对农村教育模式的博弈与选择三个方面研究了农村教育的选择与出路问题;第五个层次则是在前四个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结论,并进行了相关讨论。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农民的市民化水平整体而言较低;其次,农民群体内部在市民化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三,农民对农村教育的心态不容乐观;第四,农民群体内部在农村教育心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五,市民化水平对农民的农村教育心态存在显著性影响。 农村教育发挥着再生产功能,其作用方式也日趋隐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农村教育一直秉持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宗旨,在农村教育中很少包含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内容。可以说,农村教育一直在“再生产”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模式,这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农民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水平都较低,这从实证角度反映出农民的“外局群体”地位,而农民的“外局群体”地位使得农民很难适应具有城市化特征的农村教育模式。为了改变农民与农村教育的不相适应性,必须要将农民的地位由“外局群体”转变为“内局群体”,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各个方面提高农民的市民化水平。当前,农民整体的市民化水平不高,这与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有着直接的联系,道路选择的错误注定了农民的市民化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实现农村发展道路由“外生型城市化”向“内生型现代化”的转变,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市民化水平。 要想调整农民和农村教育之间的不相适应性,仅仅从农民角度入手提高其市民化水平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当前我国的农村教育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农村教育的城市化。教育既要与内部环境相适应,也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所谓教育的内部环境就是教育对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所谓外部环境就是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农村教育的发展来说,就是既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也要与农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相适应。可以说,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很好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相适应,因此,必须要对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虽然农村教育模式的选择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但是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是其未来发展不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