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在宁夏开展灵武长枣斑点病的病症观察和田间病原菌孢子量调查,基于灵武长枣斑点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明确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探究其侵染条件,并开展拮抗菌、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的筛选,通过田间实验验证综合防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灵武长枣发病枣果病原菌的分离、室内和田间致病性测定与鉴定,明确灵武长枣斑点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2.灵武长枣斑点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胶孢炭疽菌TJ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情况最好,产孢量最大,PSA培养基次之;15~35℃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25~30℃,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菌丝最适生长pH值范围为6~8,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5~7。培养基添加碳源物质葡萄糖或果糖,氮源物质牛肉膏对TJ1菌丝生长促进作用最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为碳、氮源时,产孢量最大。与24 h光照和24 h黑暗比较,12 h光暗交替最有利于TJ1菌丝生长,24 h黑暗条件更有利于产孢。TJ1菌株的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5 min或55℃处理5 min,菌丝的致死温度是60℃30 min或65℃5 min。3.胶孢炭疽菌的最适侵染条件为枣叶、枣果表面有创伤,环境温度28~32℃、相对湿度多85%、12L/12D(12 h Light/12h Darkness)光暗交替,最佳侵染体为分生孢子。4.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灵武长枣枣果与枣叶的抗氧化系统均具有响应。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增加而积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在接种后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POD和PPO具有协同效应,先于SOD对病原菌入侵出现响应。枣果的抗氧化系统响应强度比枣叶更强。说明植物受病原菌侵染后,不同防御酶的响应具有先后差异;不同植物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响应强度具有差异。5.本实验筛选获得胶孢炭疽菌的拮抗细菌JM1菌株,对病原菌的菌落生长抑制率达73.24%。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鉴定,确认JM1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6.对4种低毒化学农药和4种生物农药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2种低毒化学农药——喃菌酯和二氰蒽醌,2种生物农药——靓果安和姜瘟净。由于两种生物农药对拮抗菌JM1的生长均有较强抑制作用,故生物农药与拮抗菌悬液的田间施用需设置间隔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低毒化学农药混施可以降低病原菌田间孢子量;2种生物农药混合后较单独施用效果更好;拮抗菌悬液的田间施用可抑制病斑扩大。综上形成最佳配施方案:枣果膨大期施用嘧菌酯和二氰蒽醌1:2(v/v)混合液,着色期施用靓果安200倍液与姜瘟净250倍液1:1(v/v)混合液,采摘前期施用2次拮抗菌悬液(活菌浓度1x10CFU·mL-1),可将灵武长枣炭疽病田间发病率降低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