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隐蔽和拟态保护色经常被用作阐释进化的经典例子。以前对于隐蔽和拟态保护色的研究,大多是站在人类的视觉角度来进行观察的,而不是处于捕食者的角度,但是有许多研究表明动物不仅可以感知光谱中的可见光部分,而且还可以感知人类所不能感知的紫外光。以前的研究只局限于人类的视觉角度来探讨隐蔽和拟态保护色,这是不全面且不科学的。因此,从动物的视觉角度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隐蔽和拟态保护色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以生活在热带的三种金蝉蛛属跳蛛和玉带凤蝶(红珠凤蝶的模拟着)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蓝山雀为捕食者来探讨捕食者眼中的隐蔽和拟态保护色。在第二章,用光谱仪对三种金蝉蛛及其生存的绿叶叶面进行测量并分析其相应部位光谱反射率,结果显示,蜘蛛不同身体部位与叶子表面的光谱反射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捕食者是否能够辨别这种差异,我们分别计算了二者在捕食者眼中的颜色反差和明度反差,结果表明条纹金蝉蛛(Phintella vittata)与其生活的叶面之间,无论是在颜色反差还是明度反差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多色金蝉蛛(Phintella versicolor)的绝大多数身体部位的体色与其生活的叶面之间,无论是在颜色反差还是明度反差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花腹金蝉蛛(Phintella bifurcilinea)却界于条纹金蝉蛛和多色金蝉蛛之间,部分身体部位的体色与其生活的叶面之间在颜色反差和明度反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其它身体部位的体色与其生活的叶面之间在颜色反差和明度反差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多色金蝉蛛的体色可能主要起隐蔽保护色的作用,而条纹金蝉蛛的体色可能主要用于种内通讯;花腹金蝉蛛的体色可能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同时作用的结果。在第三章,通过测定模拟者和被模拟者翅上不同部位的光谱反射率,并计算二者多个部位在捕食者眼中的颜色反差和明度反差来探讨贝氏拟态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这种经典的拟态对鸟类捕食者来说是不完美的,因为玉带凤蝶和红珠风蝶的大部分部位之间的明度反差和颜色反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总之,捕食者眼中的某些隐蔽和拟态保护色并不像人类想象的那样完美,如果想真正了解动物的世界,还存在许多有待重新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