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肠肾轴的理论基础,观察通腑泄浊法下调慢性肾脏病大鼠代谢毒素水平、抑制肾脏纤维化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评价通腑泄浊法调节慢性肾脏病大鼠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延缓肾损害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通腑泄浊法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一:探讨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代谢毒素尤其是蛋白结合型毒素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腹膜透析组,通腑泄浊方组,每组6只,予腺嘌呤灌胃造模,各组按相应药物剂量灌胃或腹透;实验第8周末处死大鼠,检测各组血清尿素(BUN)、肌酐(BUN)、尿酸(UA)、胱抑素C(cystatin c)含量,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血清硫酸吲哚酚(IS)含量。分析结果、评价疗效,进一步研究通腑泄浊方清除尿毒症毒素的相关机制。二:探讨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腹膜透析组,通腑泄浊方组,每组6只,予腺嘌呤灌胃造模,各组按相应药物剂量灌胃或腹透;实验第8周末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表达。分析结果、评价疗效,进一步研究通腑泄浊方改善肾脏纤维化的相关机制。三: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慢性肾脏病大鼠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延缓肾损害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组及通腑泄浊方组,空白对照组6只,其余每组8只。给予腺嘌呤灌胃诱导慢性肾衰竭模型,连续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肠道内容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粪便中双岐杆菌、大肠杆菌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含量;免疫比浊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高效荧光液相法检测大鼠血清硫酸吲哚酚含量;检测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胱抑素C(cystatin C),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变情况。结果:一: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尿素、肌酐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尿素、肌酐、尿酸、胱抑素C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腹透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尿素、胱抑素C、尿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硫酸吲哚酚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腹透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硫酸吲哚酚含量明显降低(P<0.05)。二:与模型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和腹膜透析组TIFI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通腑泄浊方组大鼠经干预后,肾脏组织中TGF-β1水平较模型组均有显著下降(P<0.05),腹透组与通腑泄浊方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肠杆菌含量增加(P<0.05),双岐杆菌含量减少(P<0.05),尿毒症毒素指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腑泄浊方组及大黄组大肠杆菌含量减少(P<0.05),双岐杆菌含量增加(P<0.05),尿毒症毒素指标及炎症状态改善。以大肠杆菌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Person分析:大肠杆菌与尿素、胱抑素、肌酐、硫酸吲哚酚、尿酸呈正相关,与双岐杆菌呈负相关。以双岐杆菌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Person分析:双岐杆菌与尿素、肌酐、硫酸吲哚酚、尿酸、大肠杆菌呈负相关,与胱抑素C无相关性。结论:1.“浊毒内蕴”是慢性肾脏病的中医基本病机。2.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有效,通过与公认的清除尿毒症毒素的方式—腹膜透析相比较,通腑泄浊方可抑制炎症因子、减轻肾脏纤维化、改善尿毒症毒素尤其肠源性蛋白结合型毒素硫酸吲哚酚的蓄积,调节慢性肾脏病大鼠肠道菌群从而延缓慢性肾脏病病程进展。3.通腑泄浊法的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大黄等药物促进肠道代谢废物及毒素的排泄,调节肠道微生态,上调益生菌数量,下调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氮质等尿毒症前体的分解代谢,减少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生成,纠正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抑制肾脏纤维化,保护肾功能,延缓肾损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