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主视眼(Ocular dominance OD)是指在双眼视的前提下,注视、感知和融合方面占优势地位的那只眼睛。眼优势柱的发育分为三期,关键期前期、关键期、关键期后期,关键期,即出生后到3岁这一年龄段,是人类神经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传统观念认为在关键期后主视眼基本不发生改变,但随着脑科学、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电生理的发展,人们通过视觉诱发电位、细胞外微电极测量、标记即刻早期基因方法,发现单眼剥夺的成年小鼠发生了眼优势的变化。Handa[1]通过双眼平衡竞争技术测量测量主视眼时,发现每个人主视眼存在大小差别,为主视眼的转变提供了依据。有研究报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部分患者主视眼发生改变,但在白内障术后患者主视眼是否发生改变,目前尚未见报道。目前在眼科临床领域中主视眼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在角膜屈光手术及验光配镜时,当双眼屈光矫正不平衡的情况下,多选择使主视眼的视觉质量更佳[2];在小儿弱视治疗方面,6岁前将弱视眼转变为主视眼,治疗将获得更好的效果;在斜视手术中确定主视眼可为手术设计方案提供依据[3],但在白内障手术仅应用于确定单眼视手术中那只眼视远。Yaron[4]在研究52眼改良单眼视白内障患者中,研究者在手术前后均未对患者进行主视眼测量,术后肯定存在交叉单眼视(Crossed Monovision CMV)(即主视眼视近,非主视眼视远)的患者,结果显示所有单眼视患者白内障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远近视力。目前前瞻性研究交叉单眼视白内障手术的有效性目前尚未见明确报道。因此,本课题拟观察了解双眼白内障术后患者主视眼转变情况,证明主视眼在成人期的可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主视眼测量在单眼视白内障手术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观察交叉单眼视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有效性。第一部分: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主视眼转变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目的:观察了解双眼白内障术后患者主视眼转变情况,证明主视眼在成人期的可塑性。方法:依照随机对照表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双眼行白内障手术患者46例(92眼),平均年龄65.8±1.3岁,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1月、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术前及术后3月屈光度检查,术前及术后1月、3月主视眼测量检查,术后3月对比敏感度检查和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并加以分析。结果:1.白内障术前主视眼最佳矫正视力好于非主视眼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主视眼较非主视眼近视屈光度低(P=0.01)。右眼在手术前后为主视眼的比例均大于左眼。2.术后1个月13例患者(28.3%)发生主视眼转变。术后3个月11例患者(23.9%)发生主视眼转变。3.术后主视眼发生转变与未发生转变的患者对比敏感度及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在双眼白内障术后主视眼可以发生转变,说明在关键期后主视眼具有可塑性,但本组病例患者主视眼的转变未对患者视觉质量及满意度产生影响第二部分交叉单眼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视功能和视觉质量的影响目的:评估主视眼测量在单眼视白内障手术中的重要性,交叉单眼视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60眼),分为交叉单眼视组为A组(10例):即非主视眼视远,主视眼视近。传统单眼视组为B组(20例):即主视眼视远,非主视眼视近。记录术前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两组术后3月双眼裸眼远、近视力、双眼矫正远、近视力,双眼屈光度;术前术后主视眼测量检查;术后3月近立体功能检查、对比敏感度检查、视功能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及脱镜率。结果:1.交叉单眼视组与传统单眼视组白内障患者术后双眼裸眼远、近视力,双眼矫正远、近视力,屈光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交叉单眼视组白内障患者平均对比敏感度高于传统单眼视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在不同空间频率以及不同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交叉单眼视组与传统单眼视组最佳矫正视力下的近立体视锐度无显著差异(P>0.05)。4.术后交叉单眼视组比传统单眼视组患者视远满意度差(P <0.05);5.交叉单眼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主视眼转变,但对视觉质量无影响(P<0.001)。结论:本研究证实交叉单眼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可以获得良好视功能,但部分患者不适合交叉单眼视白内障手术,进一步说明主视眼测量在单眼视白内障手术是必要的。全文结论:1.本研究初步证实在双眼白内障术后主视眼可以发生转变,其转变未对视觉质量及满意度产生影响。2.本研究证实交叉单眼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可以获得良好远近视力。但部分交叉单眼视白内障患者视远满意度下降,证实了主视眼测量对单眼视白内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创新之处及临床意义:观察发现双眼白内障患者术后主视眼存在转变;首次前瞻性的研究交叉单眼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及视功能;单眼视白内障手术前测量主视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