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周建立以后,殷商礼乐在殷商族群中继续存在了一个时期。殷商族群在周代丧失了文化上的话语权,其礼乐活动只能依赖周人的文献得以记录下来。作为一种文化涉意实践,殷商族群的礼乐活动可视为“第一文本”,周人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视作“第二文本”。由于周族群与商族群有着不同的经济基础、政治立场及文化传统,故“第一文本”中凡是符合周人“期待视野”的内容才可能在“第二文本”中得以记录。近百年来,商周考古使今人超越周人立场重新解读“第一文本”有了可能。全文分为五部分:
绪论部分。从宏观上概括殷商礼乐的特征及周代接受情况,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本课题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上编,周代殷礼接受。全编分为三章,分别从天地、祖妣、君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以简驭繁,以少统多。第一章考察了周人对宋康王射天的批评、亡国之社的命运与功能、殷周人时空观念的差异以及五行与四时的融合等问题。第二章论证了殷商神话中的玄鸟原型与周代置换、周人对殷祖商汤地位的隆升以及对殷商妇好现象的接受等问题。第三章归纳有关伊尹诸说并考察了宰制百官之礼、箕子身世与他的王道理想、墨子族属与墨学的殷商文化渊源等问题。
下编,周代殷乐接受。全编分为三章,分别从歌诗、音乐、舞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各有侧重,相互照应。第四章分析周太师校《商颂》的背景并列举了部分证据,考察了《商颂》在东周时的接受情况。第五章对亡国之音与郑声进行了较明确的界定,分析了医和、孔子、子夏、孟子、荀子等人对郑卫之音的接受情况。第六章论证了汤乐《大濩》的舞容为《万舞》,《桑林》只是桑林之社祭祀乐舞的泛称,并且具体考察了《万舞》和《桑林》的表演与接受情况。
结语部分。概括全文的主要结论。
附表部分。作为全文的立论基础,附表有两种类型:前两表是第一种类型,侧重于传世文献材料的梳理;后五表是第二种类型,侧重于考古材料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