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活满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osho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满意感是个人根据内在的标准对当前的生活状况是否符合期望的一种主观评价和情绪体验。生活满意感是幸福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西方对生活满意感的研究起步较早,我国尚缺乏用于评估不同人群多领域生活满意感的测量工具。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编制出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测量工具,考察中国人生活满意感的特点,揭示生活满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出提升生活满意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调查、个人访谈初步构建出中国人生活满意感的维度结构,并根据专家意见和预测结果对理论构建进行修改,形成中国人生活满意感初始问卷。通过对985名被试的调查,进一步检验中国人生活满意感结构的合理性和问卷的信效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生活满意感的特点,探讨了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及生活满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中国人对心理健康服务客观需求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人的生活满意感是一个包含7因素的多维结构,不同人群的生活满意感结构有所差异,大学生和工作人群的生活满意感都包含物质生活满意感、家庭氛围满意感、自我满意感、人际关系满意感、自然环境满意感和社会环境满意感6个共有的因素,学习满意感和工作满意感分别是大学生和工作人群生活满意感特有的维度。(2)大学生生活满意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分别为0.872和0.873,工作人群生活满意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分别为0.857和0.813,两问卷的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以及区分效度均较好,各项指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国人生活满意感的工具。(3)中国人的生活满意感总体水平不高,尚未达到“比较满意”。不同人群的生活满意感存在差异。大学生生活满意感从高到低依次是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物质生活、自我、自然环境、学习和社会环境,不同年级的生活满意感发展不平衡,存在大一和大四两个高峰;工作人群的生活满意感从高到低依次是家庭氛围、人际关系、自我、自然环境、工作、物质生活和社会环境。中国人对家庭氛围和人际关系的满意感相对较高,对社会环境的满意感最低。不同人群的生活满意感存在着性别、经济状况和职业性质差异。(4)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不存在严重问题,但大学生的负性情感和忧郁指标、工作人群的焦虑和忧郁指标相对偏高。生活满意感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一般趋势为对生活越满意,其心理越健康,这种影响也与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有关。对大学生而言,自我、社会环境、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满意感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较大;对工作人群而言,自我、家庭、工作方面的满意感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较大。(5)中国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明显。
其他文献
【正】向读者需求更进一步,是用爱与热情激发为市场扩容,科技与文化结合,艺术与文化结合,在已有资源基础上考虑提升人民的阅读享受,进一步创造读者价值,这将为低迷的出版气氛
华南南部的寒武系为一套厚度巨大的陆源碎屑岩石的沉积地质特征,其发育于华南古陆东南侧。为了查清这套岩石的沉积地质特征与构造古地理位置,笔者选择了出露于广西南部大明山
少年儿童失去正常监护之后怎么办?对于未尽监护义务的监护人如何对待?被撤销的监护人如何实现有效的转移?……日前,在由团中央牵头召开的未成年人保护座谈会暨相关议案建议提案办
学位
骨骼肌作为人体的最大组织约占肌体总质量的50%。骨骼肌不仅是代谢主要的器官,同时也是最大的蛋白储存库,此外,骨骼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的氮平衡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本质上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之下,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同时也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每年都在刷新着由自己创造的纪录。从上网人数、网民群体比例、网站数、从网络速度到技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不断提升。根据2010年1月15日在北京发布的《第
重点阐述了实验室科学数据管理系统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应用,以实验室数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结点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传统数据管理方式和实验室科学数据管理系统各自的特点
创业长久以来被看作是驱动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引擎,更好地理解一个地区的创业活动对于学者、潜在创业者以及政府官员研究、创业、制定创业相关政策、繁荣创业活动都有着重
根据“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建设项目(二)”规划,要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及青岛市共建设32个标准型辐射连续自动监测子站,作为辐射环境长期监测站。另外,还要在其它多个地方建立68
新时期高等学校所处的环境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知识经济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高校经过新一轮的外延拓展和资源整合后,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