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类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生过程具有复杂的生理、病理机制。近年来,神经血管单元(NVU)概念的提出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针对NVU中各结构损伤的多靶向治疗方案将对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及整体预后有着更好的影响。头穴从刺法是于致顺教授根据基础理论体系,再结合实践中独到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头针治疗方法,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根据其“场”假说,头穴丛刺法对脑组织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头穴丛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神经血管单元结构及功能恢复有关。神经元是NVU的组成部分之一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突触是神经元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间起神经信号传导作用的部位,对NVU各组分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有着重要意义。突触素(synapsin, SYN)是一种钙结合蛋白,其特异性分布于突触囊泡膜上,缺血性脑卒中后SYN表达量的回升标志着突触结构及功能的重建,亦标志着NVU中神经元功能的恢复。为了验证头穴丛刺法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设计了头穴丛刺法对大鼠半暗带区突触素SYN表达影响的动物实验课题。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半暗带区突触素SYN阳性表达面积的影响,研究头穴丛刺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平均分成头穴丛刺组(A组),模型组(B组),假手术组(C组),每组18只大鼠。每组按3个时间点(1天、7天、14天)随机平均分为3个子小组,每时间点每小组6只大鼠。A、B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C组仅进行假手术操作。A组大鼠采用头穴丛刺法,B与C组不予任何治疗干预。按Bederson法对各组大鼠造模后24h及取材前1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取材后,大鼠脑组织切片以免疫荧光染色,用荧光显微镜寻找半暗带区,拍摄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SYN表达情况,使用生物图像分析软件计算SYN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结果:1.A与B组比较,7天及14天时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造模后与取材前比较,7天及14天时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B组造模后与取材前比较,14天时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A组与B组比较,7天及14天时,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突触素SYN表达增加(P<0.05);A组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SYN在1天、7天、14天时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结论:1.MCAO模型可造成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半暗带区突触素SYN表达;2.头穴丛刺法可持续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3.头穴丛刺法能明显增加脑缺血大鼠半暗带区突触素SYN表达水平,促进NVU中神经元突触结构及功能重建;4.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具有一定自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