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是斐济病毒属的成员,侵染玉米和水稻后给亚洲地区玉米和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RBSDV由昆虫介体灰飞虱传播,能够在植物宿主和昆虫介体中复制。双层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10条基因组dsRNAs(S1-S10),编码至少12个蛋白,其蛋白名称依照各自对应的基因组片段而命名(P1-P10)。同其它斐济病毒成员一样,RBSDV的复制与装配是在细胞质病毒包涵体结构(通常被称作毒质)里进行。RBSDV的第9条片段(S9)的第一个阅读框(ORF)编码的蛋白P9-1是形成毒质的关键蛋白,但是毒质内部其他蛋白或内部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还知之甚少。将P9-1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后,在本氏烟草的表皮细胞中单独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P9-1可以形成包涵体结构。同样是在本氏烟草的表皮细胞中,运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证明了P9-1具有自我互作的能力。我们通过P9-1的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分析表明RBSDV的非结构蛋白P6与P9-1存在互作。通过杆状病毒在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f9)细胞表达系统中的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结果显示P6与9-1互作、P5-1与P6互作。免疫电镜分析显示非结构蛋白P5-1、P6和P9-1共定位于高电子密度的包涵体结构,这表明P5-1与P6是毒质的结构成分。在sf9细胞中单独表达P6时,P6是弥散分布在细胞质的,但是当它与P9-1共表达时,则会定位于包涵体结构,表明P6被P9-1招募到病毒包涵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