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体验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植根于民族文化并明显地体现在思维和语言层面。本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与植物范畴相关的植物词隐喻,包括书面隐喻和日常交际的口头隐喻。植物隐喻的形成基于人们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植物器官在植物机体中的特征、功能、形状、位置等属性的熟悉和体验。其形成过程就是双向性的,即将植物的各方面特征投射到人或事物的目标概念域上,或从其他概念反过来投射到植物域上,或植物域内部之间的映射。这使人们通过对某种植物的形态特点的感知及其用途体验来认知和理解其他概念,或通过对其他概念的理解来感知、命名植物世界。人类虽然共处一个世界,对同类植物的理解和体验存在着很多共性,但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审美意识、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对植物的不同认知理解,这使得各种语言间的植物隐喻都蕴含着所属语言的思维特征和文化内涵。当前的植物隐喻研究多集中于汉语本身植物隐喻研究、汉英和英汉植物隐喻的对比研究,最终的结论主要归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同一个文化圈进行的植物隐喻对比研究至今几乎为零。本文从越南语的角度着手,对越汉语植物词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梳理之后阐述越汉植物词隐喻产生的认知途径、植物隐喻的各种映射关系,如植物域到非植物域、非植物域到植物域以及植物域内部之间的映射,从而找出两者之间隐喻映射的异同及其认知差异的原因。本文首先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指导下,将越汉植物词进行了全面的数量统计考察,选出具有三个隐喻义以上,且使用频率高的词语从本义到隐喻义等转义机制以及植物名词转喻的语法表现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然后探讨越汉植物词隐喻的映射模式,即从植物域投射到非植物域,从非植物域投射到植物域以及植物域内部的各种映射关系并从认知、文化角度阐释了越汉植物词隐喻异同的原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我们对越汉植物隐喻研究的背景、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逐一做了说明。第二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对隐喻的本质、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概念转喻以及隐喻与文化进行了概述。最后对植物源域的属性以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对应的显著属性进行选择和概述。本章为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越汉植物词的分类。我们按照普通生物学知识和植物特征及其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将植物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植物器官类、专指各种植物类、植物的性质特征类、植物的生长过程类和人参与的生长过程类等主要五种。然后按照越南语大词典和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分类词典进行统计考察,找出植物词中每一类的具体数量以及能够产生隐喻义的比例。第四章是植物词语义对比分析。本章从认知语义学出发,对植物词的语义内容,即语义的分类、语义的多义聚合、词义的隐喻性和转喻性转义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经过考察发现,越汉植物词存在多义性特征,即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隐喻和转喻是植物词引申和转类的基本方式,隐喻义的类推主要通过形状类比、位置类比、功能类比、性质特征类比;转喻的途径主要包括整体——部分、植物——产品等主要两种。此外,越汉植物器官名词转义都呈现出从营养功能器官名词到繁殖功能器官名词数量递减的趋势。第五章是植物词转喻对比。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如同隐喻,都是人类一般的思维方式。本章从植物名词词义指称及其转类现象入手,揭示植物名词转类的认知动因,并加深对其分析阐述,发现越汉植物名词都可以从名词向形容词、动词和量词进行转类。同时指出越汉语中植物名动转类是一种事物的关系化,由指称事物的名词转类为表示关系的动词,也就是通过人的转喻思维把事物想象为关系;植物名形转类可以视为用事物来表示该事物的性质的转喻现象;名量转类是通过植物器官所呈现的“空间形体”突显属性来指代名词所表示的数量。越汉植物名词转类现象为数不多,但出现的不对应的转类现象比对应的多。这说明植物词转喻现象深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第六章是植物词隐喻对比。首先我们从概念隐喻理论入手,对越汉语植物词隐喻机制和类型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植物名词的隐喻现象最为丰富,并具有相同的认知思维,这反映了越汉民族对客观世界具有共同的认知途径。越汉语中植物隐喻映射是双向性进行的,植物既可以作源域,也可以作目标域。越汉民族不仅将植物映射到人外表、性格品行、行为动作、情感活动和不同种类的人,而且还映射到事物形状、自然界、军事、医学、艺术等抽象概念。此外,越汉民族还将自己对自身的了解、自身与动物以及外界事物的体验反过来映射到植物,即将人体部位、动物和具体事物投射到植物。越汉民族的时间观念都是循环式,即将时间视为冬去春来,复而周转。时间如同四季、农活的更迭和劝耕时节的习俗,以花草树木的出现来感知一年四季的来临。借用植物出苗长芽、出枝长花、发蔫枯萎、花开花落等生物活动的过程来感知其他事物、现象的大小、上下、高低的空间方位。越汉语中植物隐喻的映射关系存在着完全对应、部分对应、不对应以及空缺等现象。从总体上来看,越汉语中的植物隐喻是同大于异,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文化对植物的联想及认知上的差异和对植物喻体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同。最后一章,我们回顾了主要的研究内容,总结了研究成果和研究贡献,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确立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