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以食蟹猴为动物模型,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从生殖和内分泌功能方面对新型Cry1Ac/Cry1Ab抗虫基因修饰水稻“华恢1号”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选取3~5岁,体重3~5kg的食蟹猴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食蟹猴,雌雄各半。分别用常规料,常规料+血清白蛋白,常规料+Bt蛋白,20%亲本大米,20%转基因大米,60%亲本大米和60%转基因大米喂养食蟹猴,并分别在饲喂-1天、30天、
【基金项目】
:
The major projects for breeding of new varieties of transgenic organism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食蟹猴为动物模型,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从生殖和内分泌功能方面对新型Cry1Ac/Cry1Ab抗虫基因修饰水稻“华恢1号”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选取3~5岁,体重3~5kg的食蟹猴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食蟹猴,雌雄各半。分别用常规料,常规料+血清白蛋白,常规料+Bt蛋白,20%亲本大米,20%转基因大米,60%亲本大米和60%转基因大米喂养食蟹猴,并分别在饲喂-1天、30天、90天、182天、209天和365天时采集70只食蟹猴的血液,并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睾酮、ACTH、T3、T4、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褪黑素和瘦素的水平。在喂养转基因大米期间,定期观察动物生理特征和称重。喂养转Cry1Ac/Cry1Ab基因大米12月后,称重后采集血液,使食蟹猴麻醉致死,并收集卵巢,睾丸,附睾,子宫,输卵管,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松果体,称重后一半固定用于检测各组织的形态结构和蛋白表达检测,另一半液氮冻存,用于检测各组织相关基因表达。详细的结果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1,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对雄性食蟹猴生殖功能的影响对于雄性食蟹猴生殖功能的检测,主要测定了体重,器官重,血清睾酮水平,睾丸和附睾的显微结构观察,睾丸的电镜观察和精子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各组食蟹猴之间的体重,器官重,血清睾酮水平,雄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以及精子质量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没有观察到睾丸和附睾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发生异常。2,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对雄性食蟹猴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对于雄性食蟹猴内分泌功能的检测,主要测定了内分泌器官肾上腺和甲状腺重,血清ACTH,T3,T4,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褪黑素和瘦素水平,肾上腺和垂体显微结构观察,松果体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各组食蟹猴之间器官重,血清激素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没有观察到垂体和肾上腺显微结构发生异常,松果体的超微结构也没有任何异常。3,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对雌性食蟹猴生殖功能的影响喂养转Cry1Ac/Cry1Ab基因大米6个月和10个月时对雌性食蟹猴进行月经周期鉴定,并分别在食蟹猴的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进行采血,并测定这四个时期的雌激素、孕酮、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水平。结果表明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对雌性食蟹猴的月经周期和血清性激素水平没有显著影响(P>0.05)。另外,对卵巢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在各组食蟹猴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4,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对雌性食蟹猴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对于雌性食蟹猴内分泌功能的检测,主要测定了内分泌器官肾上腺和甲状腺重,血清ACTH,T3,T4,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褪黑素和瘦素水平,肾上腺和垂体显微结构观察,垂体LH和FSH阳性细胞统计,松果体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各组食蟹猴之间器官重,血清激素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食蟹猴垂体LH和FSH 阳性细胞数量没有统计学差异。另外,没有观察到垂体和肾上腺显微结构发生异常,松果体的超微结构也没有任何异常。综上所述,喂养转基因大米12个月对食蟹猴的生殖和内分泌功能没有不利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其他文献
许多植物化合物在其防御植食性昆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植食性昆虫的解毒酶被认为能有效地处理植物有毒化合物以保持这些昆虫在寄主植物上生存。然而,关于植物有毒化合物与植食性昆虫解毒酶互作的分子机制及其控制害虫种群潜在应用等方面研究与报道并不多。因此,本项研究以褐飞虱重要解毒酶如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
SNF5是染色质重塑复合体SWI/SNF的核心组分之一,其N端和C端序列在不同的物种中变异很大,其在植物病原菌中的作用目前也尚未见报导。在本研究中,作者对SNF5在稻瘟菌中的同系物MoSNF5进行了功能解析。通过基因敲除,作者获得了两个△Mosnf5敲除体,它们在多方面存在表型缺陷,包括致病力显著减弱。进一步接种、显微镜观察发现:该敲除体致病力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附着胞形成率的下降、附着胞介导的侵染钉
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MRDD)俗称玉米癌症,是一种毁灭性的病毒病,在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我国玉米粗缩病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地区,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ipediseasevirus,RBSDV)引起,对玉米生产造成巨大威胁。日前玉米粗缩病的研究仍停留在抗源筛选和初定位阶段,有关抗病基因和抗病机理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两个精细定位群
小麦白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它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化学防治和抗病育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但是一些化学药剂会造成环境的危害,生理小种的变化会造成一些抗病基因功能的丧失。抗病机理的研究将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前人研究表明甘油-3-磷酸(G3P)和油酸(18:1)是植物
我国是蔬菜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蔬菜设施栽培国家,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已达386万公顷,但连作障碍等制约其着发展。嫁接栽培技术是克服连作障碍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嫁接生产迫切需要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实现。国内外已研制出各类自动嫁接机型,但基本都基于单株幼苗嫁接,效率受到一定制约。为提高自动嫁接技术中的生产效率及自动化水平,本文茄科穴盘苗为作业对象,以提高其嫁接生产效率
玉米矮花叶病在世界玉米产区广泛发生,在欧洲和中国玉米产区其主要病原是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危害尤为严重。研究玉米响应SCMV侵染调控的蛋白因子及其在SCMV侵染增殖中的作用,对解析SCMV侵染致病机制、控制玉米矮花叶病和提出抗病毒新策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为鉴定受SCMV侵染调控的玉米蛋白因子并发现可能参与SCMV增殖的玉米蛋白,以模式自交
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上芜芜兮荫景,下田田兮被谷。左蕙畹兮弥望,右芝原兮写目。山霞起而削成,水积明而经复。
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Bgt)和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sp.tritici,Pst)是世界各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蕴含丰富的抗病基因,是进行品种抗病性改良的重要抗源。本研究对复壮30的抗白粉病基因Pm5e进行了图位克隆,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同时,利用BSR-
牛磺酸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极为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之一,在动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牛磺酸缺乏会导致多种生殖系统相关疾病。半胱氨酸加双氧酶(cysteine dioxygenase,CDO)是牛磺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目前,关于牛磺酸在生殖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妊娠及早期胚胎发育等方面。牛磺酸及CDO在卵巢中的功能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Cdo敲除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对CDO和牛磺酸在卵巢中的功能进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virus,RBSDV)引起的玉米粗缩病是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一种主要病害。RBSD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的成员,目前关于其与玉米寄主的分子互作报道较少。本文以RBSDV副核心蛋白P8为诱饵筛选玉米茎叶cDNA文库,获得与之互作的寄主因子ZmAKINβγ蛋白,研究了 P8与Zm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