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斗山水库饵料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境因子的关系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son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尾斗山水库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境内,是一座集供水、防洪、抗旱、养殖为一体的多功能型水库。鉴于水库是红安县居民饮用水的备用水源地,近年来,为了保护水质和水环境,对水库鱼类养殖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目前尾斗山水库主要采取“人放天养”的粗放型养殖模式,在不施肥、不投饵的情况下,水库鱼类生长主要依靠天然饵料资源,因此,开展水库饵料生物的调查研究对整个养殖生态系统而言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调查了尾斗山水库理化因子的时空变化、饵料生物的群落结构特点,以及利用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探讨了饵料生物和理化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理化指标和生物方法评价了水库水质状况。其结果如下:  (1)尾斗山水库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12.8℃~28.1℃;水体溶解氧水平较高,最低平均溶氧量为7.67mg/L; COD的季节变化范围为0.7348~1.7789mg/L;P是水库的主要限制因子;NO2--N含量较低,在夏季水体中甚至检测不出其浓度;pH和NO3--N值较稳定,其平均值分别为7.70和0.1195mg/L,其余理化指标季节差异显著;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的季节变化范围为26.9071~32.8605,根据其水质评价标准显示水库冬、春季为贫营养,夏、秋季为中营养。  (2)四次采样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3属184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为主,硅藻门和蓝藻门次之。优势种共有20种,且多数物种为污染指示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18.82×105ind/L,平均生物量为1.6910mg/L,两者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2.38、0.80、2.42和0.67;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PO43--P和DO是影响尾斗山水库浮游植物群结构的显著因子。  (3)四次采样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5属61种,种类组成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分别占总种类数的47.54%和39.34%;陀螺侠盗虫(Strobilidium velox)、绿急游虫(Strombidium viride)、双叉尾毛虫(Urotricha furcata)以及桡足类无节幼体(Nauplius)全年占优势;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2123.0ind/L,平均生物量为1.8763mg/L;浮游动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季节间的波动最大,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无明显的时空差异;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表明,影响尾斗山水库浮游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O43--P、Chl-a、DO和NH4+-N,此外,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对浮游动物也有重要影响。  (4)尾斗山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为单一,采集到的12种底栖动物中,水生昆虫有8种,寡毛类3种,线虫1种;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58.7ind/m2,平均生物量为0.6395g/m2,水生昆虫是底栖动物现存量的主要贡献者,其丰度和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7.3ind/m2和0.6329g/m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WT、DO和NO2--N密切相关。  (5)综合尾斗山水库浮游生物生物量、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以及底栖动物生物学污染指数(BPI)评价尾斗山水库呈贫-中营养型。
其他文献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是鲶形目的主要养殖经济种类,肉质细嫩,深受人们喜爱。运输是养殖鱼类从养殖场所到餐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海洋中的人源噪声在近十年来显著增加。目前海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鱼类与哺乳类的成体中。这些研究表明噪声污染能使海洋生物产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海水养殖经济贝类之一,也是近岸滩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蚶人工育苗的过程中,精子浓度往往远大于卵子,因此,泥蚶多精受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