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1949-1978)历史建筑保护价值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都是各历史阶段遗留下的实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建国后(1949-1978)时间段的三十年,是共和国成立初期特殊的历史时段,在大集体社会条件下,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一些建筑在其造型、布局和装饰上,集中体现了当时期的时代特征;一些建筑在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尝试;一些建筑在建国后初期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承载了新中国初期不断发展的历史记忆;一些建筑依然生活着原有住民,建筑与环境是当时生产活动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承载着人们生活经历和集体建设新中国时期重要的社会情感,是唤起城市文化底蕴和活力的主体。  虽然很多城市都已经出台了针对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各地学者也对保护历史建筑开展了价值与评价体系等相关的研究。但是,绝大部分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年代较为久远的古代和建国前的近代历史建筑,对于建国以后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建筑关注较少。建国后的建筑距今并不久远,数量众多而繁杂,伴随着“旧城改造”城市功能调整,如何能挖掘出优秀历史建筑的价值,避免这些建筑快速消亡,是历史建筑保护中最紧迫也是最首要的任务;从这一点出发,研究和制定一套推而广之、行之有效的建国后(1949-1978)历史建筑的评价体系,并以武汉市武昌区建国后(1949-1978)历史建筑为实例,既是建筑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武汉市乃至全国性针对建国后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价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年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价值与评价体系的基础理论,并针对建国后(1949-1978)历史建筑的价值构成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并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提出一套适用于建国后(1949-1978)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价的初步方案,在多次试点调研实施和专家讨论中进行完善,形成一套快速登录和分级评判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践运用评选出这一时期武昌区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其他文献
继世界发达国家陷入社会老龄化的困局之后,随着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预期寿命的提高,这一问题正在我国凸显。据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学位
一直是建筑设计的研究主题之一。当今建筑形态设计正处于从简约单一形体向复杂和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对建筑形态设计的研究也从传统的范式转变为以数字化为手段的自上而下的范式
传统的中心区空间发展研究一般认为,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分布由内向外逐步衰减,形成一种类似“山峰”的逐步降低模式,但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服务行业向城市中心地区集聚的模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无数的高楼大厦在最近十年间拔地而起。高速的发展导致一些建筑师在设计工作中盲目地追求高效率,而忽视提升设计品质。同时
伴随着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得到了很大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但是,这些保
当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带来了环境污染、空间混乱、交通阻塞等问题,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可以获得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高速铁路所具备的低碳化优势成为解决城市
快速的城市发展带动着城市化,高密度的建设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现实,使大众更加注重中老年人的休闲生活。随着经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推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通过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迁徙过程中对新的经验的吸收和借鉴,逐渐形成了适合生产力水平、顺应自然环境,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山地城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城市设计作为对“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的补充与完善,在城市形态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规划设计沿袭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