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都是各历史阶段遗留下的实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建国后(1949-1978)时间段的三十年,是共和国成立初期特殊的历史时段,在大集体社会条件下,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一些建筑在其造型、布局和装饰上,集中体现了当时期的时代特征;一些建筑在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尝试;一些建筑在建国后初期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承载了新中国初期不断发展的历史记忆;一些建筑依然生活着原有住民,建筑与环境是当时生产活动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承载着人们生活经历和集体建设新中国时期重要的社会情感,是唤起城市文化底蕴和活力的主体。 虽然很多城市都已经出台了针对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各地学者也对保护历史建筑开展了价值与评价体系等相关的研究。但是,绝大部分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年代较为久远的古代和建国前的近代历史建筑,对于建国以后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建筑关注较少。建国后的建筑距今并不久远,数量众多而繁杂,伴随着“旧城改造”城市功能调整,如何能挖掘出优秀历史建筑的价值,避免这些建筑快速消亡,是历史建筑保护中最紧迫也是最首要的任务;从这一点出发,研究和制定一套推而广之、行之有效的建国后(1949-1978)历史建筑的评价体系,并以武汉市武昌区建国后(1949-1978)历史建筑为实例,既是建筑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武汉市乃至全国性针对建国后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价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年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价值与评价体系的基础理论,并针对建国后(1949-1978)历史建筑的价值构成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并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提出一套适用于建国后(1949-1978)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价的初步方案,在多次试点调研实施和专家讨论中进行完善,形成一套快速登录和分级评判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践运用评选出这一时期武昌区优秀历史建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