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泌尿外科肿瘤中,肾肿瘤发病率占第二位,良性肾肿瘤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占多数(90%以上),恶性肾肿瘤以肾透明细胞癌(RCCC)为主(80%以上)。超声、CT和MRI是目前诊断肾肿瘤的主要方法。超声检查因其实时、动态、直观等优点已成为筛查肾肿瘤的首选方法,但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本论文将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肾脏肿瘤的检查,利用造影剂微气泡后散射回声增强的原理,使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产生较大的声特性阻抗差异而清晰显示脏器及病变内、外微小血流信号及微小血管的灌注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肾脏肿瘤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效果。论文参照欧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制定的肝脏超声造影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依据肾脏常规超声的特点,结合肾脏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正常肾脏、RAML、RCCC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通过图像对比和数据分析以及实际病例的验证,确定了正常肾脏、RAML、RCCC超声造影诊断的定性特征指标为:造影时相、增强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定量指标为:ST、PT、PI、ASR、DSR、AUC。为探索超声造影在肾脏肿瘤中的应用标准问题,论文将超声造影应用于正常肾脏皮质及髓质的50个病例,先对造影时相进行了划分;然后又进一步对肾脏皮、髓质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处理。通过二者之间产生差异的机理分析,得出超声造影比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血流显示更敏感的结论,并且明确了肾脏皮质和髓质的灌注相、消退相时间范围,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得出肾皮质的ST早于肾髓质、灌注速度快于髓质、PT相近、近于同步消退、肾皮质PI明显高于肾髓质、肾皮质的AUC明显大于肾髓质的结论。接着,论文以肾良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为基础,对86例RAML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归纳并总结了代表肾脏良性肿瘤的RAML的超声造影时相特征、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了RAML超声造影灌注方式以“从周边逐渐向中央增强”为主的结论。具体分型特点增强模式分3型:Ⅰ型“快进慢出”、Ⅱ型“慢进慢出”、Ⅲ型“同进慢出”,以Ⅱ型“慢进慢出”为主占68.6%(59/86)。同时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AML的ST、PT、ASR、AUC大于同侧正常肾皮质的结论。而后,论文以肾脏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及血管密度特征为实验基础,通过对42个RCCC进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研究,得出如下肾脏恶性肿瘤诊断的定性及定量结论:RCCC超声灌注方式以“弥漫性不均匀增强”为主;造影增强模式分四型:Ⅰ型“快进快出”、Ⅱ型“快进慢出”、Ⅲ型“同进同出”、Ⅳ型“慢进慢出”,以Ⅱ型“快进慢出”为主。同时,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CCC的ST、PT、PI、ASR和DSR不同于同侧正常肾皮质,差异明显。论文最后,通过对比正常肾脏、肾脏良性、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在造影时相划分、灌注方式判定、增强模式等指标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数据分析,分别得出如下结论:超声造影图像以增强均匀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3个定性指标诊断肾脏良、恶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0.23%、80.23%、93.02%,特异度分别为78.57%、83.33%、71.42%,准确率为79.69%、81.25%、85.93%,ROC曲线下面分别为0.794、0.818、0.822。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ST、PT、ASR和AUC之间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