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万人评议政府”逐渐成为了最为广泛、影响颇为深远、各级政府争相模仿的一种绩效评价形式。然而,在“万人评议政府”备受好评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有学者认为,“万人评议政府”开创了我国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绩效评价的先河,是对我国传统“自上而下”评议模式的有益补充;也有学者认为,“万人评议政府”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反而强化了科层制的优势,没有改变公民对政府管理的影响作用和程度。面对学术界对“万人评议政府”模式褒贬不一的看法,其有效性到底如何?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本文主要以元评估理论为基础,对万人评议模式进行元评估分析。鉴于元评估对评估数据的要求较高,本文主要基于评估模式的影响力、评估模式的持续性、评估数据的公开性等原则,选择杭州社会评价作为个案对其进行元评估分析,以检验万人评议政府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有效性、面临的问题以及政府内部官员对其的认知差异。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基于外部中立角度和内部主观角度,在元评估分析框架下对杭州社会评价的准确性、可行性、实用性和适当性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比较方法,对杭州社会评价模式进行元评估分析。研究发现,杭州社会评价在可行性方面最具优势,而在准确性方面稍显欠缺;第四章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所得数据的基础上,一方面借助SPSS软件对政府官员在杭州社会评价的准确性、可行性、实用性和适当性方面的认知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运用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策略,借助ATLAS.ti和Mindjet Mind Manager2012等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的编码、分析与研究结果的展示,对杭州社会评价的准确性、可行性、实用性和适当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层级、性别、学历、年龄的官员在元评估四个维度的认知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处于不同绩效档次和来自不同部门(以美誉度划分政府类型)的官员在四个维度的认知方面则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评价的准确性方面,评价指标设计问题和外部评估主体的知晓度是影响社会评价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在社会评价的可行性方面,评估运行的“中层拥堵”现象是制约社会评价可行性的主要因素;在社会评价的实用性方面,评估结果的低影响力和绩效规划的不合理是官员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在社会评价的适当性方面,公平性问题是杭州社会评价适当性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主要通过引入三权模型和PV-GPG模型对元评估结论进行进一步的审视,以对“准确性欠佳和可持续性较强”这一悖论形成的深层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权模型下民意调查型评价的信息不对称和测不准与元评估下社会评价缺乏准确性的结论相互吻合和印证;PV-GPG模型下价值生成路径的分析显示出杭州模式极强的生命力,这一结论与元评估反映的工具问题形成鲜明对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第六章对于杭州社会评价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鉴于政府结构的惯性和政府改革的阻力,本文对杭州社会评价未来的改进提出了“三阶段”的发展策略:在当前以部门为评价对象的考核体制下,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改进;在中期则倡导社会评价模型的转换,提出以“服务”为评价对象的考评模型代替以“部门”为评价对象的考评模型,以解决公民感知度、责任错位和政民互动的问题;在长期,则主要通过参与深度的增强促进“全程型”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政府绩效评估工具的效度直接关系到政府绩效评估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对“万人评议政府”这一评估工具进行再评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索元评估的测量维度和测量方法,从而对“万人评议政府”这种评议工具进行再评估和再分析。其次,本文在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尝试使用量化分析方法对政府内部官员在社会评价的准确性、可行性、实用性和适当性的认知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推导出社会评价在推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从而弥补当前学界对万人评估模式的研究缺乏内部实证数据的缺陷。再次,本文尝试借助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就政府官员对影响杭州社会评价的准确性、可行性、实用性和适当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不仅是对质性研究方法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而且也为后续万人评议政府模式的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实证基础。最后,本文尝试使用三权模型和PV-GPG模型对元评估结论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检验元评估结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元评估理论的解释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