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的存在论阐释

来源 :当代儒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f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恻隐之心”作为孟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历来为人重视。当前学术界对“恻隐之心”的释读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在“性善论”的视域下理解“恻隐之心”;二,在伦理学的视域下理解“恻隐之心”。前者又分为“本善说”和“向善说”两种情况。“本善说”将其释读为“先验心性本体”或“先验善性”,遮蔽了孟子言说方式的情境化原则;“向善说”将其释读为经验性的道德情感,忽略了“恻隐之心”的存在论意涵。而基于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立场对孟子的“恻隐之心”所进行的解读,虽然对于彰显“恻隐之心”的可能内涵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是其诠释的前提决定了这种解读同样遮蔽了“侧隐之心”的存在论意涵。就“恻隐之心”的哲学谱系学考察而言,朱熹将“恻隐之心”释读为形而下的经验性的道德情感,而否认其形而上的先验地位,这就致使朱熹在诠释孟子思想的过程中将孟子思想中的心(情)性的一贯剥离为三。而韩国儒学史上的“四七之辩”可以看作是由于朱熹与孟子之间的“思想间距”而产生的论辩。李退溪从理气不杂的角度出发,认为“四端”作为理之发属于形而上的层面,而七情作为气之发只能是形而下的层面;奇高峰由于坚持理气不离,即从理气合而生情的角度认为四端与七情都属于形而下的层面。王阳明关于“恻隐之心”的思想可以从明觉之感应与一体之仁两个角度来理解,在其思想中“恻隐之心”是形上与形下一贯、经验与先验相互融通的。文章意在从“生存—存在论”的角度对“恻隐之心”作出释读,认为:“恻隐之心”乃是本源情境中的本真情感,其所言说的乃是前主体性、主客未分的共同存在。“恻隐之心”绝不能仅仅理解为经验性的道德情感,因为经验性的道德情感乃是隶属于主体的;亦不能仅仅理解为性情合一式的先验情感,因为就当代的思想视域而言,其是有待于奠基的。
其他文献
一、导言《中庸》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荀子·大略》言:“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
无线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传统的关键字检索方法不能很好地用于周期数据广播之中。倒排表是全文检索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索引技术,但倒排表索引和基于哈希的数据索引无法解决索引结
本文是对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老前辈及创建人刘振江教授的一个访谈。刘教授是中国著名国际私法学家,其毕生致力于国际私法的研究和教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培养了众多优
昆山“8·2”爆炸事故所带来的伤痛可能要很久才能平复,所幸,以河南人邹令冬为代表的工人们用板车架起的生命之桥,令人们在灾难中感受到一抹善意和暖色。近年来,河南的好人群
<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垃圾也随之逐年增加,远远超过了
<正> 前些时候,广东传媒纷纷报道了微甘菊入侵广东的情况,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微甘菊这一“植物杀手”,如果掉以轻心,不及早防治,将会引起“生态爆炸”,造成生态灾难。
国家司法考试对于法学本科学生就业与从业的影响力,使得本科民法教学必须面对司法考试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应对如何进行,取决于司法考试的命题对于考生法律知识、能力的要求
调查问卷显示,对西北政法大学开设的商法学实践技能课程,学生们普遍能认识到这些课程的特点,对&#39;实践技能&#39;的理解也比较准确,对教学改革比较期待;但是,目前这些课程的
法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目前正处于经验积累和探索之中。西北政法大学的实践主要是:坚持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和面向实际、面向基层、理实并重的教育理念;构建有利于研究生
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栽培生理研究的进展,包括再生稻根系生理、叶系生理、营养生理、激素生理及产量构成因素,结合再生稻栽培生理研究现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