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股权激励制度已被应用于各国的实践。那么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如何呢?这一问题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有关此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多文献集中于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企业绩效作为衡量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指标确实有很强的说服力。但绩效指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之处。首先,企业绩效指标具有短期性和滞后性。大多数研究采用企业净利润、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等作为企业绩效的替代变量,这些指标带有一定的短期性和滞后性。此类指标只代表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与企业的长远价值与发展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信息,不能充分表明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和企业前景。其次,企业绩效指标具有间接性。我们引入股权激励的目的是有效地约束高管层的行为,使其行为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引入股权激励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为了规范高管层的决策,使其决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衡量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好坏应该采用直接反映管理层行为的指标。企业绩效指标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绩效不仅受到决策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因素(例如经济环境、产品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尽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并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企业绩效。因此,以企业绩效作为衡量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指标具有一定的间接性。股权激励制度的直接目的是规范高管层的行为,衡量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最有效的指标应与高管层的行为直接相关。企业投资决策行为与企业的未来价值和长远发展直接相关,直接反映了高管层的行为。以企业投资决策作为衡量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指标可以克服企业绩效指标存在的两方面不足之处。因此,本论文打算研究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用以衡量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有关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实证和规范两大类。规范类的研究文献都把股权激励作为抑制企业管理层投资低效现象的一种激励制度。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的文献较多,国内的文献相对比较少。总结实证研究的假设与结论可以看出,不同文献提出的假设是不同的,有的认为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①是正相关关系,有的则认为是负相关关系。而且,笔者发现已有文献只是直接提出假设,并没有具体分析股权激励对两种投资低效现象的具体影响。那么,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具体分析出现两种投资低效现象的原因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由分析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种投资低效现象②的深层次原因出发,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而针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假设,利用所收集的数据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本文以2006年——2008年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样本,进行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对现金流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现象;但是由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特有的背景以及股权激励制度的成熟度不够,股权激励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并没有发挥理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