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内填砼的钢管劲性骨架拱桥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采用劲性骨架施工方案在地貌复杂的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大跨度拱桥,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是钢管混凝土骨架和型钢骨架,采用空钢管作为施工过程中的劲性骨架比较少见,关于应用这种结构形式拱桥的抗震研究尚少。本文以一座位于西部高烈度区的典型空钢管劲性骨架拱桥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四种不同的骨架模型对混凝土填充方式不同的劲性骨架拱圈进行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的对比研究,使用线性分析方法对全桥弹性模型、非线性时程法对全桥弹塑性模型进行了设计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并运用屈服面和弯矩曲率曲线对结构进行了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评价。研究表明:(1)劲性骨架拱圈内混凝土填充方式的不同对骨架的刚度有影响,拱圈外包混凝土能够缩小结构横向刚度与纵向刚度之间的差距,在骨架都外包混凝土的情况下,无内填砼的拱圈刚度相比于内填砼的会偏小,在设防地震作用下位移响应略大,但由于减轻了自重,拱圈内力有明显的减小。(2)在E2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基本满足设计要求,结构在横桥向呈现出的塑性要弱于纵桥向,拱圈的抗震性能良好,拱上立柱对横向激励的敏感性比纵向激励小,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也较纵桥向小,横向+竖向为拱脚的不利输入方向,纵向+竖向为边墩及立柱的不利输入方向。(3)在汶川地震卧龙波的作用下,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抗震性能良好,仅部分拱上立柱进入塑性铰状态进行耗能,且矮柱的耗能作用较高柱的明显,说明结构在延性设计中类比强柱弱梁的设计思想,具有“强拱弱梁”的特征,以此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能力。(4)拱脚在横向+竖向的增量动力推覆作用下,轴力的变化引起弯矩曲率的变化效果明显,同时结构的延性也会相应发生改变;拱脚在PGA≤0.3g时基本处于弹性状态,PGA=0.6g时产生塑性铰,PGA=1.0g时发生截面失效,结构倒塌破坏;在同一强度水平的地震动作用下,人工波的地震作用比实录波的大,按照人工波的参数进行结构设计,构筑物会更为安全。本文旨在为无内填砼的钢管劲性骨架拱桥的推广应用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埋入式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滑坡支护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及特有的支护优点被逐渐应用于滑坡治理中,然而目前对于埋入式抗滑桩的工作机理及其工程应用还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理论和规范。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3D建立埋入式抗滑桩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静力与动力状态下桩间土拱效应进行研究,得到不同因素对桩间水平土拱和竖直土拱的影响及其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抗滑桩工程
随着技术发展,地铁项目采用TBM施工比例增加,事故发生率同步增加,例如:某地因TBM施工导致桩基倾斜、沉降,建筑物倒塌。鉴于此,本文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试验段上桥~凤鸣山区间工程为依托,通过变形协调计算方法,利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静力、动力两种求解模式下地层及桩基变形进行分析,将单护盾TBM振动效应对建筑物的影响进行安全评估,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数据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近年来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一批轨道交通桥梁应运而生,大跨度轨道交通桥梁的主梁结构几乎都是钢结构形式,桥面系大多数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轨道交通车辆荷载具有独特性,既不同于公路车辆,又与铁路相异,相较于公路车辆其轴重更大,相较于铁路其发车频次更高。目前对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研究多集中于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对于轨道交通桥梁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在轨道交通荷载作用下正交异性板的受力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依托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运输系统的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拥有车辆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双车道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行车要求,所以修建宽幅大跨径的公路桥梁的需求也得以显现。对于有着特殊地形、地貌的西南地区,由于受到山岭地带地形条件的限制,因而宽幅连续刚构桥成为一种应用广泛且经济合理的桥梁结构型式。本论文着重于研究跨径在100~200m的四车道连续刚构桥
箱形截面梁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强大的抗扭刚度,在大跨径桥梁中应用广泛。通常这些结构都是在振动荷载环境下工作的,长时间承受着载重车辆反复作用产生的不间断扰动(交变)荷载,导致了箱梁出现裂缝病害。其中桥面板是直接承受车轮荷载作用的结构,随着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桥面板受到车辆的冲击压力日益剧增,加上混凝土桥面板本身裂缝的存在,更降低了其耐久性。为此,本文以2006年建成的贵州韩家店I号特大桥为依托工程,
富水隧道围岩渗流特性取决于岩体的裂隙网络,由于开挖卸荷下应力的重分布将导致裂隙闭合、开展、萌生或发育,引起渗流场产生改变,渗流场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裂隙网络,两者呈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耦合态势。因此只有多角度深入认识此过程的开挖卸荷渗流机理,才能有效预防隧道围岩在开挖卸荷过程中因地下水渗流而引发的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基于此,本文以海南某引水隧道工程为背景,以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及监测验证等方法研究隧道
随着我国交通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大量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斜交连续梁桥被用于地表崎岖的西部地区,但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所表现出的远高于正交桥的震害现象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主梁沿横、纵桥向产生大位移,板式橡胶支座、钢筋混凝土挡块损坏率极高,这与其独特的结构支承方式和受力特点致使主梁发生面内旋转及纵、横向位移耦合效应有关,且上述震害与斜交角的大小密切相关。为研究斜交连续梁桥地震响应规律与抗震性能,本论
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展开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成为必然的育人选择。基于此,教师让学生经历更具深度的数学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其对数学规律的本质深度探知,以助其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教师的正确组织与引导下,学生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不仅易于直击数学的学科本质,还能够学得更深远、更自信,从而实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隧道工程的大力建设,其施工难题却层出不穷,为了保证隧道围岩在变形时能更好的与支护结构相协调,达到围岩协调变形,关于围岩变形理论及其与支护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岩土力学、弹塑性力学等理论科学,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围岩变形协调这一基准点出发,对非均匀应力场下圆形隧道围岩的变形、围岩变形范围规律以及隧道支护参数分析与设计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