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2010年1月1日,历经十年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宣布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到了201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东盟由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地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则由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地位上升到第一位。在双边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要素禀赋差异性在弱化,规模经济日趋重要,大多数产品在满足国家之间不同购买需求日趋差异化,技术变化也不断向各行业渗透,各国的内生比较优势都不断增强。双方在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渐削弱,产业内分工开始形成,逐步呈现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迅速扩大。在双方的产业内贸易中,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介绍了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形成基础、分类及计算,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2003至2012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贸易数据的整理,利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计算出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根据计算所得结果发现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国别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失衡以及制造业内部不同类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失衡。最后结合理论上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市场规模因素、一体化因素、国际直接投资四个因素中的五个变量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这五个变量易分别是中国-东盟人均GDP、中国-东盟人均GDP差值、中国-东盟平均市场规模差异、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在变量实证检验的基础上,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要努力提高人均GDP、推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升级转型,大力发展制造业规模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