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希腊始,无论人处于怎样一个位置,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都从未停止过。人经历了从被遮蔽的状态到颂扬普遍理性再到原子式的个人出场。不过,“现实的人”的出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预见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是马克思等智者殚精竭力澄明出来的。马克思是实实在在的天才,却不是横空出世的先知,“现实的人”的出炉也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抽象预设的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穆勒评注》、《神圣家族》时期的思想转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其之后的现实生成的人,马克思最终还是扬弃了思辨领域内“抽象的人”,立足于“现实的人”。当然,马克思并不满足于仅呈现出“现实的人”,还继续在这个“阿基米德点”上构建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理论大厦,从而实现了理论人学向实践人学、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伟大变革。伴随这一变革的是马克思哲学思维范式的根本性转换: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抽象预设性思维范式,转向“人何以可能”的现实生成性思维范式。这足以证明“现实的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本文意在依照内在逻辑顺序把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分成三个部分以把捉他是如何实现从抽象预设的人到现实生成的人这一转变的。首先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的抽象人预设阶段:尽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究成果在具体提法上不同,但总体说来都是站在云端去预设一个抽象不变的人的本质,再瞄准现实生活中的不完满展开批判,“理性的狡计”显然还未消散;自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他的论著中就有忽明忽暗的两个逻辑基点在“厮杀”,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穆勒评注》中也有两个逻辑基点,《神圣家族》渐破两重逻辑框架。不过,马克思思想转型时期的三部著作终究没有彻底逃离出“人的本质的抽象规定——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的怪圈;经历一番理论搏斗之后,马克思终于彻底扬弃了“抽象的人”,呈现出“现实的人”,并以此为起点逐渐为我们展现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初见端倪,之后逐步完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直观地呈现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变化历程,以领略其思想本身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