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菜根谭》是晚明的一部清言小品集。20世纪90年代,《菜根谭》引发热潮,对于《菜根谭》的研究亦引发人们的关注。关于《菜根谭》书名、作者、版本的研究无甚新意,对于其思想内容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菜根谭》作者为洪应明,但有的学者认为《菜根谭》作者另有其人。笔者首先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洪应明生平事迹不详,各类传记资料均不见记载,因此本文主要从《菜根谭》文本所呈现的信息和与《菜根谭》文本和思想内容有着相通之处的文学作品来加以讨论佐证。晚明是“王纲解钮”的时代,晚明小品是这个时期晚明文人心态真实而形象的写照。这些清言小品中,许多格言警句有相同之处,可以证明《菜根谭》为晚明时期的作品。根据《菜根谭》序言以及洪氏所编纂的《仙佛奇踪》等有限资料,笔者认为作者应为洪应明。对于《菜根谭》的版本问题,因水平与资料有限,只是就各个版本的序言加以简略分析。《菜根谭》是一本善书,语言雅俗兼容,内容涉及中和圆融的生活态度、修身养德的价值追求、全身远害的处世方略等几个方面。《菜根谭》的思想内容主要是从善道的价值追求,超越人生困境,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自然闲适的理想生活四个方面加以分析。民众行善一般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行善积德能求得现世安稳并泽及子孙,在生活中要抵制各色诱惑,与人相处宽容忍让,谨慎择友,自然能消除恶行,保全吾人的“生生之机”。晚明时期社会混乱,王朝灭亡的征兆开始显现,文人不可避免地出现幻灭悲凉的情绪,《菜根谭》为人们走出这种困境提供了解决的方法,使人达到自在洒脱的豁达境界。栖守道德,坚持内心的道德理想,坚守中庸之道,反对奇节异形,讲究处世技巧,清而有容,这就是《菜根谭》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菜根谭》把自然看作是士人的寄情之所,也是士人人格的价值本原,儒家以物比德,把自然事物作为人格的象征物,道家通过自然来追寻生命自由本真的状态,禅宗从一花一叶中顿悟生命,寻求内心的宁静。《菜根谭》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以闲适的生活方式涵养理想人格,表现出朴素平淡的人生趣味。《菜根谭》是晚明时期的文学作品,必然带有晚明文学的特征,笔者主要是结合晚明时期的文学作品从晚明文人的矛盾性和晚明时期文学的世俗性两个方面来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并用《菜根谭》加以佐证。晚明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政治黑暗,思想上追求个性解放,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晚明文学呈现出新的特色。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晚明文人由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导致了文人心态上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可概括为:小品文中充斥着强烈的个性解放与放荡不羁的精神与八股文之呆板相冲突,文人们为生存,又不得已而为之;清心寡欲与纵情声色,风流得意与惆怅忏悔等。世俗性是晚明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它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描写对象的广泛性,题材内容的生活化和语言的通俗化追求上。晚明文人在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经济环境影响下时代心态的变化导致其自身的世俗化,这是晚明文学具有世俗性的根本原因。同时,市民阶层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明亡以后,后世学者对于晚明文学的态度不一,清代学者对晚明文学多持批判态度,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等追求闲适幽默的文人对晚明的文学思潮相当推崇。如何恰当的认识晚明文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以《菜根谭》为范本,结合同时期的文学小品对晚明文学进行了浅略的解读。晚明文学思潮反映了晚明文人心态,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晚明小品作为晚明文学的代表性文体,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为后代的作家所接受和借鉴。如何恰当的评价晚明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吴承学先生说,晚明小品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法度规矩,摆脱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更接近真实生活和个人的情感世界,为后世一些作家和读者所激赏。但吴承学先生同时强调对于晚明小品要恰当的评价,不能过分推崇,否则会使文学逃避崇高走向市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