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与Cage椎间融合比较,探讨经后路用自体椎板关节突裁剪成圆柱状椎间植骨块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上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间接受Cage椎间融合术或后路自体椎板关节突裁剪植骨块椎间融合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8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应用Cage椎间融合术治疗44例(A组),男性18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46-83岁,平均年龄约60.7±10.5岁,病程12个月-36年,平均68个月,椎体Ⅰ度滑脱伴狭窄34例,Ⅱ度滑脱伴狭窄10例,伴随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32例,坐骨神经痛29例,肌力减弱21例,手术融合节段:单节段融合28例,双节段16例,共融合60个节段。自体椎板关节突裁剪植骨块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38例(B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范围44-79岁,平均年龄约56.5±10.3岁,病程12个月-40年,平均72个月,椎体Ⅰ度滑脱伴狭窄30例,Ⅱ度滑脱伴狭窄8例,伴随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32例,坐骨神经痛27例,肌力减弱19例,手术融合节段:单节段融合30例,双节段8例,共融合46个节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及并发症的差异。通过术前以及术后3、6、12个月的椎间隙高度、椎间角活动度、术后融合率及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评价两种手术方法疗效。采用SPSS13.0统计学的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Cage病例组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7个月。裁剪椎板关节突病例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全部获得随访。手术费用Cage组(3.6405±0.1560万元)明显高于裁剪椎板关节突组(2.3466±0.6922万元)。Cage病例组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分别为术前7.31±1.58mm,术后3个月10.6±1.37mm,术后6个月10.3±1.37mm,术后1年10.1±1.32mm;裁剪椎板关节突病例组相对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分别为术前7.58±1.55mm,术后3个月10.8±1.52mm,术后6个月10.5±1.37mm,术后1年10.2±1.33mm。组间比较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差异不明显(P>0.05)。Cage病例组腰椎椎间角活动度术后较术前减小(P<0.05),分别为术前8.3±2.65。,术后3个月1.4±0.42。术后6个月1.4±0.42。,术后1年0.5±0.43。;裁剪椎板关节突病例组椎间角活动度术后较术前减小(P<0.05),分别为术前7.9±2.62。,术后3个月1.4±0.39。,术后6个月1.4±0.38。,术后1年0.5±0.44。。组间比较术前术后椎间角活动度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1年融合率:Cage病例组(81.8%)小于裁剪椎板关节突病例组(89.5%)(P<0.05);Cage病例组术后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分别为术前13.8±2.1分,术后21.7±1.6分,末次随访25.8±1.7分。裁剪椎板关节突病例组术后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分别为术前13.6±1.6分,术后21.4±1.4分,末次随访25.9±1.9分。组间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Cage病例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低于术前(P<0.05),分别为术前32.6±2.7分,术后21.8±1.5分,末次随访11.6±1.3分。裁剪椎板关节突病例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低于术前(P<0.05),分别为术前33.7±2.3分,术后21.5±1.6分,末次随访11.3±1.5分。组间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时间、年龄、性别、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椎间隙高度、椎间角活动度、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裁剪椎板关节突组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抬高床尾并加压包扎1周后痊愈。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始出现腰痛症状,并入院行保守治疗。Cage植骨组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在出院后4个月出现下肢麻木再入院行保守治疗。两组均无假关节形成、无椎间隙感染以及腰椎内固定松动和植入Cage移位现象。结论:经过临床回顾对照性分析显示在腰椎后路融合术中采用术中整块切除自体椎板关节突裁剪圆柱状椎间植骨块的技术具有与采用Cage融合器相同的手术安全性、术后腰椎稳定性和手术融合率,而且术中操作简便、明显节省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