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十九大报告,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灰色收入现象正是引起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确应对灰色收入现象是重中之重。但是现有对灰色收入的研究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了解灰色收入的来源和形成机理,测算规模,分析影响其规模的因素,指明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指明有关灰色收入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文献综述中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追溯,然后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其最终源于个人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或基于行政垄断特权而形成对他人应得价值的侵占。本文认为灰色收入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熟人社会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以及当前社会中的正式制度漏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灰色收入的动力机制。其次,通过对灰色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加大对行贿受贿双方惩罚的力度,严格人员晋升制度、奖励廉洁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明析产权等措施应对灰色收入问题。再次,在灰色收入的定量分析中,首先利用比例效用理论的综合消费储蓄恒等式模型,选取了1985-2015年以来中国除西藏以外30省级行政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统计数据,测算出2006-2015年间30个省级行政区人均年灰色收入为4011元。然后将2008-2014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灰色收入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人均GDP、人均教育费用离散度、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评分、以及非国有经济发展评分作为解释变量进行面板回归。结果证明灰色收入的规模与合法收入大小、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程度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与社会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呈现负相关。最后,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果指出了灰色收入对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应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费用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同时对非正式制度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