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论文研究区位于四川省中南部,目的层系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川中南部地区二叠系中统在早期钻探中已经发现了良好储层并获得工业气流,展示出了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目前缺乏对该区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的深入了解,制约了对该区栖霞组储层发育分布规律及含气性的整体认识。 本次论文根据研究区目前勘探现状,应用构造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旨在进一步研究四川盆地中南部研究区内二叠系栖霞组岩石地层、沉积相及层序地层。通过测井、地震、薄片等资料建立川中南部研究区内二叠系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层序关键界面的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最后在综合层序地层、沉积相展布以及储层薄片鉴定的基础上,以体系域为单元研究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相。 四川盆地古生代为海相沉积,至三叠纪晚期才较为广泛的开始陆相沉积,依据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点,通常将其演化划分为前震旦纪,震旦纪-三叠纪中世,三叠纪晚世-白垩纪早世,白垩纪晚世-第四纪4个演化阶段。控制川中南部地区二叠系中统沉积的构造运动是二叠纪前的柳江运动、云南运动和二叠纪中-晚世的东吴运动。柳江运动和云南运动形成了梁山组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东吴运动形成茅口组与上覆龙潭组平行不整合。 根据岩性、沉积特征、测井、地震等沉积相划分标志,对研究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进行了沉积相研究。研究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主要发育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相,可细分为三类沉积亚相,包括浅水缓坡台地、台内滩、深水缓坡台地。沉积序列自下而上由栖一B段发育的深水缓坡台地沉积逐渐过渡为栖一A段-栖二段发育的浅水缓坡台地沉积,台内滩相对发育。 综合沉积相研究和区域构造运动分析,开展了地震层序界面标定,进行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的识别、追踪和对比,建立研究区内二叠系中统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二叠系中统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SSQ1(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280~260Ma);将研究区梁山组、栖霞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即SQ1(梁山组-栖霞组,278~268Ma)。识别出的层序界面包括造山角度不整合、侵蚀不整合。根据最大海泛面mfs1在SQ1内部划分出低位体系域(SQ1-LST)、海侵体系域(SQ1-TST)和高位体系域(SQ1-HST)。 在主干过井剖面研究基础上,通过地震相刻画加以单井沉积相为约束并转换为沉积相,编制沉积相平面图,揭示沉积相展布规律。根据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总结出了3种沉积模式。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是研究区二叠系中统二、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运动形成梁山组底造山角度不整合界面和茅口组顶隆升平行不整合界面。海平面升降控制了三级层序旋回演替,因而控制了三级层序内部沉积相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