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空间迅速蔓延,城市热环境不断恶化。城市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而空间规划作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传导工具,对于热环境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系统的了解空间规划因子对于城市热环境时空异质性的作用机制,通过空间规划手段引导安全、舒适的热环境格局,对于促进城市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建设、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国内城市化进程速度快、空间扩展规模大、热环境问题突出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徐州为研究对象,以主城区为研究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化恢复增长后的典型阶段和热环境演变阶段确定研究周期,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背景,以城市空间开发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规划体系,层次化、系统化的梳理空间规划因子,描述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演变特征,并采用单窗算法通过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地表热环境信息,探索热环境时空分异规律,利用经典统计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方法量化探讨了空间规划因子的热环境时空效应,同时结合我国现行城市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基于热环境优化的空间规划协调框架,进一步提出城市热环境优化的空间规划策略。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构建基于空间规划的城市热环境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理论框架的内容涉及基础理论、内涵、内容、原则、目标体系以及方法路径和规划响应等方面,并从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网络构架、建设用地布局、地块开发建设四个基本层次建立了空间规划因子热环境作用机制的指标体系。(2)梳理徐州主城区过去二十五年的空间开发利用特征:(1)城市建设用地各向不均匀非紧凑式蔓延扩张。(2)主城区道路网络发展为多中心密路网的均质化完善形态,道路网络的介数中心性、直达性、邻近度分别体现出轴向延伸、组团聚集和圈层布局的特性。(3)生态源地规模和网络覆盖度均呈降低趋势。(4)城市建设用地由空间聚集向轴向延伸式扩张,地块的绿化覆盖率由中心向全域逐渐增强。(3)解析徐州主城区过去二十五年的地表热环境演变特征:(1)历年地表温度空间分异明显,老城区、铜山片区以及北部工业片区是明显的高温区域。云龙湖等水面、泉山等山体以及主城区边缘区域是低温区域。(2)高温区域比例呈下降趋势,热岛强度则呈增强趋势。(3)热岛区域空间分布阶段性特征明显,整体体现出由局部点状通过线状拓展、分片聚集的方式向整体均质大面积覆盖的扩展趋势。(4)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和绿地与广场用地、水系是影响城市热环境正负效应的主要建设种地类型。(4)量化探索空间规划因子对热环境时空异质性的影响机制:(1)城市形态轮廓越复杂,热岛效应强度越低;建设用地规模和城市热岛强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2)城市道路结构特征、网络中心性特征以及道路环境建设都是影响城市道路热环境的重要因素。直达性、宽度、长度等因素的热环境效应存在显著的方向性空间差异。(3)生态网络是区域温度的低洼空间,是城市热环境改善过程中的重要冷源结构体且降温效应存在最有效的距离阈值。(4)以铁路编组站为核心区域的工业、物流集中区是维持城市热力景观格局的最重要斑块,是城市热力景观格局“破局”的关键。(5)建设用地的绿化覆盖率圈层式影响热环境且空间敏感性较弱,NDBI的空间敏感性较强。(5)提出改善热环境的层次化、体系化的空间规划策略:(1)明确了基于热环境改善的城市空间规划动态适应性的协调框架。确定热环境改善应整体把控、因地施策的原则,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实施城市形态的控制及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在空间结构层面上实施基于中心性和阈值效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热环境空间异质性调控、在用地布局层面上实施热力格局的改善、在开发建设层面上侧重高温地块热环境的改善。(2)从城市规模形态管控、土地资源配置、道路网络组织、生态网络完善、用地布局优化、开发建设引导等层面提出热环境改善的具体空间规划策略。该论文有图71幅,表60个,参考文献3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