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关键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do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产、生活质量与能源紧缺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尖锐。传统化石能源固有的不可再生特点,造成了其对资源的依赖性,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在我国将来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更多的清洁能源的发电技术并将其大规模的应用到配电系统中已经成为了智能电网以及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但是,随着分布式电源高密度的接入配电网,传统的配电网演变成辐射性、多电源系统的功率双向流动的有源网络,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和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鉴于此,本文针对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并网逆变器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了如何利用并网逆变器的控制降低其对主电网的影响。本文将重点针对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兴起背景,并在基础上,总结分析了与分布式电源的并网逆变器有关的拓扑结构、功率控制技术、电流控制技术、并联控制技术以及逆变器滤波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研究了目前应用最多的几种分布式发电技术,其中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气轮机和储能,并在MATLAB环境中搭建相应的模型,对其并网方式和拓扑机构进行详细的研究。然后,研究了基于电压空间矢量技术的并网逆变器SVPWM脉宽调制开关控制算法,通过对逆变器开关元件的脉冲波形的有效控制,可以有效保证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电流良好的正弦波形,并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验证了该算法的合理有效性。最后,针对分布式电源的并网逆变器接口与母线直接相连的特点,在所建立LC滤波器电压源型逆变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空间状态方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补偿和状态反馈的功率解耦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并设计了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的双环反馈解耦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并网逆变器的耦合部分的解耦控制,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直线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的优点,因此被广泛运用在工业生产、军事研究等领域;但由于其“零传动”的结构特点,以及自身存在的端部效应、齿槽效应等,会使
棉花角斑病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malvacearum(Xcm)可以引起棉花角斑病,由于Xcm可能存在限制性修饰系统,导致外源基因难于被转化,因而对Xcm进行遗传转化仍是一件困难的
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0%-15%以上,因气候原因,通常采取机收后自然晾晒,再脱粒。本文以吉林隆信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5TYZ系列玉米
随着我国温室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对温室种植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重视,温室灌溉设备也在不断更新。目前温室内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较差,温室灌
近年来,在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不仅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有了极大提升,还在许多严峻的地段修建了铁路,对列车的悬挂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对横向振动的抑制。被动悬挂系统的局限性愈发明显,而主动悬挂控制是改善列车横向平稳性的有力手段,因此提出高效、可实践性强的主动悬挂控制策略控制列车悬挂系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简要介绍了主动悬挂控制策略的发展概况,并引出本文所采用的重复学习控制(Re
水稻田修筑土埂是生产环节中至关重要的田间任务。目前水稻生产过程中基本依靠人力修筑水田埂,不仅加大了农民劳作强度而且筑埂效果差,无法满足我国生产节本增效的实际要求。
表面微结构在热传导、摩擦磨损、流体动力学、化学反应特性等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何高效、高质量地加工表面微结构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目前表面微结构加工技术主要有机械加工、激光加工、磨料气射流加工、电火花加工和电解加工等。其中电解加工是以离子的形式去除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无应力和热影响区的产生、无工具损耗等优点易于实现加工微细结构,因此电解加工在表面微结构制造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为了能在金属表面制造出
实际工程中,天然黏性土地基往往是非均质分布的,除此之外,黏性土中渗流在低水力坡降下存在的非达西渗流现象也已广泛被认识。但能考虑土中非达西渗流的非均质黏性土地基一维
本研究选用“豫烟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SNP)对干旱胁迫下旺长期烤烟生长、细胞膜透性、MDA含量、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特性和营
目的:观察董氏“三宗穴”(天宗、地宗、人宗穴)配合动气针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是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2月30日佛山市中医院与佛山健翔医院针灸科门诊招募的颈型颈椎病受试者68名,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34名)和对照组(34名)进行比较观察。实验组予针刺“三宗穴”结合动气针刺法治疗,针刺对侧的“三宗穴”配合董氏奇穴动气针刺法;对照组予常规毫针针刺双侧(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