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佳近似”视角看《爱玛》的翻译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ww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从“最佳近似”视角分析《爱玛》的五个译本。   作者回顾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中发现,根据对原文、译者主体性态度的不同,可将翻译理论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主张尊重原著、以原著为中心的翻译等值论派;另一派则是主张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目的论派。通过分析可知,原作与译作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要使译文在各方面都与原文“等值”几乎不可能,过分追求等值只会使得译文显得十分僵硬。而一切以目的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则忽视了原文的决定作用,偏离了翻译的本质。因此,本文通过对两类理论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翻译应以“对等”为最高原则,以“最佳近似”为实际原则,才能更好地评价指导翻译实践。   “最佳近似”这个概念来源于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在许多翻译论述中都有涉及。本文试图在对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基础上提出应从语义和风格方面考察译文的接近程度,并将之应用于《爱玛》译本比较研究,以检验其是否可行。语义方面主要是对词、短语以及句子的内涵与外延意义的最佳接近进行研究,风格方面主要从作者风格和人物风格的最佳接近进行研究。   本文主张译文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意思,体现原文的效果,这样才能够传承和发扬原著的精髓;而在此基础上,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选择最优最接近的表达方式,找到原语和译入语的最佳平衡点。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介绍了研究的对象--《爱玛》及其五个译本、选择它们的原因、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是理论背景。通过对国内外理论的梳理,得出更加适合文学翻译的最佳近似标准。第三章简单阐述了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并介绍了《爱玛》的特色、人物风格和译本概况。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结合最佳近似理论分析《爱玛》的五个译本。最后一章是文章的结论。
其他文献
随着媒体技术发展及终身学习、个性化需求的加剧,克服了时间和距离的在线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基于人机交互虚拟环境的在线学习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学习成员间
人们经常通过空间来谈论时间,比如:“期盼更光明的未来”,“我们身后的问题”。此外,当我们说“假期快要来临”,“提出超前的理论”时,表示空间运动的词汇也同样运用到时间上。这种
本研究旨在描述非英语专业学生限时作文写前策略的使用情况。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描述学生在接受策略培训前后完成不同写作任务前策略使用情况;(2)观察学生接受培训后是否因写
本研究旨在探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土家族英语学习者学习风格偏好,并结合研究成果,就如何改善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建议。本研究选用了一套比较全面
凭借着1952年出版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拉夫尔·埃里森为自己赢得了在文坛上的地位——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埃里森非常了解黑人社区、民俗文化,拥有关于美国经典文学的广阔
亚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熔炉》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取材于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萨勒姆女巫案,借古讽今,映射了二战后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社会造成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