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从“最佳近似”视角分析《爱玛》的五个译本。
作者回顾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中发现,根据对原文、译者主体性态度的不同,可将翻译理论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主张尊重原著、以原著为中心的翻译等值论派;另一派则是主张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目的论派。通过分析可知,原作与译作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要使译文在各方面都与原文“等值”几乎不可能,过分追求等值只会使得译文显得十分僵硬。而一切以目的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则忽视了原文的决定作用,偏离了翻译的本质。因此,本文通过对两类理论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翻译应以“对等”为最高原则,以“最佳近似”为实际原则,才能更好地评价指导翻译实践。
“最佳近似”这个概念来源于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在许多翻译论述中都有涉及。本文试图在对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基础上提出应从语义和风格方面考察译文的接近程度,并将之应用于《爱玛》译本比较研究,以检验其是否可行。语义方面主要是对词、短语以及句子的内涵与外延意义的最佳接近进行研究,风格方面主要从作者风格和人物风格的最佳接近进行研究。
本文主张译文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意思,体现原文的效果,这样才能够传承和发扬原著的精髓;而在此基础上,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选择最优最接近的表达方式,找到原语和译入语的最佳平衡点。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介绍了研究的对象--《爱玛》及其五个译本、选择它们的原因、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是理论背景。通过对国内外理论的梳理,得出更加适合文学翻译的最佳近似标准。第三章简单阐述了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并介绍了《爱玛》的特色、人物风格和译本概况。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结合最佳近似理论分析《爱玛》的五个译本。最后一章是文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