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土壤侵蚀特征,是做好一个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科学规划,探讨治理措施,根据小流域地形、气候、土壤水分等特征,分析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得出各措施之间取得的最佳治理效果,对于搞好一个区域(或国家)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研究以涪陵区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径流小区为试验基点,对其2005年全年降雨径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选取涪陵区四条典型流域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采集土壤样品,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为认识涪陵区土壤质量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选取紫色土小流域——洗布河小流域,在几种典型的农作措施下观测泥沙流失规律,以期找出该区较好的水土保持模式。本文旨在为今后更好的做好涪陵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区土壤理化性质的认识。全区土壤以中性偏酸性居多,>0.05mm砂粒比重较大,<0.001mm粘粒比重相对较小,水稳性团聚体抗蚀性以0.25—0.05mm、0.05—0.01mm部分抗蚀稳定性稍好,受扰动程度相对较小的利用方式,如草地的团聚体抗蚀性稍强;主要性质中除pH值和<0.001mm部分水稳性团聚体外,其余因子各个测定结果间差异达到显著;全区土壤以紫色土居多,其颗粒较粗,黄壤土土壤颗粒较细,土壤养分氮、磷的含量相对较少;有机质含量与全氮、CEC呈显著正相关,其判定系数分别为0.8363,0.7407,各流域中土壤有机质、全氮与土壤颗粒、水稳性团聚体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是涪陵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径流小区2005年降雨观测资料分析。研究发现:有机质与>0.25mm与<0.001mm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有相关性;自然生态修复措施全年8.28m3的径流量仅有3.87kg/m3的产沙量,可以在没有植物措施的坡耕地上加以推广,且效果明显;<0.001mm水稳性团聚体、0.05—0.01mm土壤粗粉粒、<0.01mm物理性粘粒可以作为评价水土流失的参考因素;在种植作物的小区,径流量、产沙量均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大小均为25?耕地>20?耕地>10?耕地>15?耕地,在6月25日的强降雨观测中,养分流失量与径流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