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寄生在正常人群口腔、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等部位的机会性致病真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器官移植、糖尿病和艾滋病患者的日益增多,患者免疫力下降或正常的菌群平衡被破坏,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使得口腔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成明显上升趋势。黏膜作为一道天然屏障,在抵御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黏膜局部免疫反应也参与白色念珠菌病的防御,主要包括提呈抗原、抵御微生物以及上皮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研究发现IL-18可以激活宿主对新型隐球菌、伤寒沙门氏菌、结核分支杆菌等微生物的防御性免疫反应。但关于白色念珠菌与IL-18的相关研究却不多,而且IL-18在局部口腔上皮细胞抗白色念珠菌病中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白色念珠菌对KB细胞的黏附情况,探讨黏附作用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形态和不同浓度的白色念珠菌在不同时间点上感染KB细胞后表达IL-18的情况,进一步探讨IL-18在口腔黏膜上皮细胞防御白色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1.选用口腔上皮细胞株KB细胞和白色念珠菌作为实验对象。在体外将不同浓度的白色念珠菌与KB细胞共同培养,在不同时间点上,黏附后的细胞爬片经固定后革兰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100个KB细胞上黏附的白色念珠菌数,胰酶消化后收集细胞及白色念珠菌,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白色念珠菌的总数、活力及菌丝转换率。2.用不同浓度的孢子相和菌丝相白色念珠菌体外感染KB细胞,以单独培养的KB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在3h、6h、12h、24h提取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8的蛋白含量,RT-PCR法检测KB细胞表达IL-18mRNA水平。对实验数据间差异进行t检验,判断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1×105ml至1×107ml范围内,黏附数随着白色念珠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白色念珠菌对KB细胞的黏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2.在24小时内,白色念珠菌的黏附数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白色念珠菌对KB细胞的黏附作用有时间依赖性。3.白色念珠菌黏附KB细胞后,其形态从孢子相向菌丝相转变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推移,菌丝转换率也逐渐增高,而白色念珠菌的总数却逐渐减少。4.白色念珠菌诱导KB细胞表达IL-18的蛋白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2h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趋势。5.白色念珠菌感染KB细胞后产生的IL-18的蛋白含量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6.RT-PCR成像分析系统显示,孢子相和菌丝相白色念珠菌黏附KB细胞后均可使IL-18mRNA的表达增加而且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1.白色念珠菌对KB细胞的黏附作用与浓度和时间有依赖关系。2.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上皮细胞后IL-18的表达上调,口腔上皮细胞可能参与了防御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免疫反应。3.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上皮细胞表达IL-18的含量有时间依赖性。4.IL-18可能与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防御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