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不再盲目追求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逐渐将目光转向环境问题。世界各个国家不再像过去一样,以破坏地球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飞速发展。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研究的主题是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相关,现时代世界各国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重视。并且在2015年9月,联合国在美国纽约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其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中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不再盲目追求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逐渐将目光转向环境问题。世界各个国家不再像过去一样,以破坏地球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飞速发展。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研究的主题是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相关,现时代世界各国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重视。并且在2015年9月,联合国在美国纽约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其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中韩两国于2012年开启自贸区的谈判,2015年12月中韩自贸区协定的正式生效,中韩协定关税减让方案的正式实施,中韩贸易也将迎来新的一轮的快速发展。贸易的快速发展,也会使得贸易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碳排放问题更为显著,随着中韩之间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其碳排放规模也自然会随之扩大。本文在此背景下,利用WIOD数据库所提供的2004-2009-2014年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编制2004-2009-2014年中韩双边非竞争国际投入产出表,结合EORA数据库中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出两国各部门的直接与完全碳排放系数,根据计算出的碳排放系数对两国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经研究发现:中韩两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在2004-2014年期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各部门的碳排放系数显著高于韩国,在双边贸易中中国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而韩国是隐含碳的净进口国。其中,韩国在2004-2009年对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显著,中国在2009-2014年对韩国出口隐含碳增长显著。随后,再根据SDA模型将中韩贸易隐含碳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为内部技术因素、贸易结构因素及贸易规模因素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两国贸易隐含碳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2004-2014年期间贸易规模因素主要促进中韩两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增长,内部技术因素对两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而贸易结构因素在这十年期间对两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基于对中韩双边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驱动因素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提高中韩两国各部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其次,加强两国各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减排力度;最后,对两国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作出合理的优化调整。
其他文献
回顾了工控组态软件的发展过程 ,详细地对比了国内外几种组态软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组态软件的功能、脚本语言、开放式结构、数据库、价格特点等方面对各种组态软件进行了
近年来,国内遗产保护领域对土遗址保护利用的案例明显增多。而像柳州城址这样地处西北地区,保存相对完整,但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夯土城址却缺乏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文章将结合《
既有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建筑应用节能潜力巨大,但一次性投资过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源,一般投资商或政府都难以承受。因此,需要通过培育能源服务
<正>航海家们的首要任务是认识海洋。而就认识海洋而言,人们在当时最急于知道的莫过于两件事,一是海洋究竟有多深,二是海洋的深处究竟有什么。早期的航海家都曾做过测深和取
四杰在下层文人与唐诗先驱二重身份之下存在着二重矛盾,即'不绝齐梁'与其自觉开拓诗歌新风之间的矛盾。此种矛盾亦可视作四杰青春特质的两方面,须对其进行'瞻前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结合太湖县现状,以弥陀镇铁林村为例分析贫困原因,提出建议。
农田碳输出量(Cropland Carbon Transfer,CC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分量,揭示CCT的时空变异可以为准确评估区域碳汇强度及增汇潜力提供依据。量化农田碳输出量有助于准确评估生物圈与大气间的碳交换,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所用数据源于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公布的全球农作物产量数据库,涵盖全球220个国家或地区1961-2016年间164种农作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Alvin Torves指出“明日的文盲不是无法阅读,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显然学会学习是学习策略的关键因素。有关学习策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影响因素以及认
"星级评价卡"注重过程性和激励性评价,依照动态的评价标准,关注评价的激励功能,采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呈现评价内容。评价立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内容,实施多元主体
近年来,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已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当今湖库富营养化的现状和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