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需求日益扩张,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事实证明,那些具有较高的入学率以及国民接受过更多教育的国家,在全球市场上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其人均收入也更高,经济发展速度也更快。然而在中国,“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使得国家财力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迁,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国民办教育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取得骄人成绩。民办高校整体规模相对庞大,多样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民办高校办学层次有所提升,学科门类设置渐趋合理。
然而,在我国民办高校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1.资金短缺、占地面积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甚至有不少民办高等院校没有自己独立的校园,其他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更难与国办高校相较。这种规模与院校的称谓很不相符,于自身的发展也相当不利。2.由于受到投资规模、资金来源的限制,在学历层次上也是以专科为主,并且大量涌现的也是专科层次的院校。同时,又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民办高校的高收费面前望而却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办高校生源的匮乏,而且也制约了其学生群体整体质量。3.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教师在社会福利、养老金及工作稳定性上仍缺乏足够的保障,使得民办高校在师资引进尤其是在高水平教师的引进上特别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发展经费的短缺。而造成经费匮乏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学费几乎是民办高校唯一的融资渠道。对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现状的实证分析发现,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存在着巨大融资需求。
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成本分担理论为基础,借鉴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并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提出民办高校融资的理论框架,研究了民办高校的融资问题。通过对民办高校产品性质分析后认为,高等教育产品本质上是消费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民办高等教育产品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争性,它是私人产品。因此(1)民办高校应该营利,民办高等教育产品的私人特性以及它主要由追求投资利益的民营资本提供的现实决定了民办高校可以营利;(2)政府应在民办高校的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给予民办高校积极地扶持。
本文对美国和英国私立高校多元化融资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两国政府都不同程度的给私立高校以经费资助和贷款。事实上美国和英国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如此发达,正是政府大力支持与资助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的实际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认为,要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完善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给民办高校必要的政策优惠,改革教育投资政策,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助。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则要积极争取政府资助,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的发行教育债券,银行贷款融资、融资租赁、设立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基金等。这样可以较好的兼顾民办高校的营利性和公益性,避免民办高校以营利为其经营的唯一目的和教育资源的流失。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能否得到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获得稳定的、充足的资金来源。我国自改革开放30年来,民间资本得到相当规模的积累,它们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实践证明,以政府计划为基础配置资源没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社会效率高。因此,民间资本的引入必将大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对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正日益显现。教育既是巨大的资金消耗地又是充沛的资金源泉,一方面教育系统内部有大量资金有待更好的运用、利用,以获得最大效益;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打破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立起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为教育融通社会资金并有效运作,创造了教育与金融结合的平台。因此,如何积极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还需要就如何引入民间资本拓宽民办高等院校融资渠道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