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后结构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和性(sexuality)的理论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在喜剧《维洛那二绅士》、《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悲喜剧《辛白林》中,女主角裘丽亚、鲍西娅、罗瑟琳、薇奥拉和伊慕琴都女扮男装进入男性社会。在女扮男装的过程中,她们的社会性别身份(男人/女人)和性恋取向(同性恋/异性恋)都是模棱两可的。本文论证试图发现女扮男装是如何帮助女主角们解构莎翁时代的性别定势观念(gender stereotypes),社会性别二元论,以及强制异性恋。 通过论证,本文达到如下结论:(1)社会性别身份,如同扮装,是建构起来的;(2)同性情爱也是“心理上的自然倾向”;(3)但是,鉴于人类繁衍的需要,同性情爱总是让步于异性婚恋。 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莎翁创作女扮男装故事的社会背景和舞台背景。第一章介绍了本文所用的理论和一些评论家对莎剧中女扮男装现象的批评。本文所用的理论主要是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海伦娜.西索(Helena Cixous)和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有关打破二元对立的理论和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朱迪思.巴特勒(Judith Butler)关于社会性别身份和性多元化的理论。下面三章是文本分析:第二章关于女扮男装和社会性别身份的模糊性;第三章关于女扮男装和性恋取向的模糊性;第四章结合前两章,论述女主角们脱下男装后实现了更好的自我。结论部分总结说女扮男装帮助女主角们经历了男性社会,表现男子气概,但又使得她们陷入复杂的感情纠葛中;最后,当她们脱下男装,跟心爱的人结婚,她们的社会性别身份和性恋取向都澄清了,她们实现了更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