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书写的是1911—1913年间上海这座繁华城市与辛亥革命互动碰撞的历史。而核心问题意识为:上海的各类公共空间如何形塑了这场革命?而革命又怎样影响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从一个政治社会史的路径出发,证明从上海各类公共空间中生产出来的真假新闻、小道消息、仪式过程、纪念场所、生意买卖等都参与形塑了这场革命的进程、形态和想象,而在此过程中报馆报人、城市精英、生者、逝者、消费大众等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角、配角也被革命深刻地影响。
同时上海也是辛亥革命席卷全国时一片混乱中各地逃官、难民的汇集之处,车站、码头、旅馆、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都见证着这些逃官难民在辛亥革命中的经历。而他们与上海市民一起遭遇了光复前后上海复杂的乱局。
总之,上海这座城市的公共空间是辛亥革命历史记忆和神话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人们经历重大政治变迁的集中缩影,更是清末民初城市公共空间转型的代表模式之一。
本文主要围绕清末民国上海的开放私园、街头、店铺、茶馆、戏园、车站、码头、会馆等城市公共空间而展开,在辛亥革命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如何互动碰撞的主线贯穿下,研究范围将包括舆论中的“革命”、形塑革命中的舆论变迁、新革命英雄谱系、革命烈士的生成、追悼会的现实情境、伟人将帅在生意中的呈现、上海商家与革命、消费大众与革命、上海在武昌起事后的城市乱象,革命后上海城市的控制;民变、兵变的产生;革命经费的筹措等方面的内容。
这个研究的时间跨度从1911年10月武昌起事开始到1913年二次革命结束,这一时期,一方面,革命脱胎于1901年后中国城市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强大力量为辛亥革命建构、填充了一个庞大的“革命记忆资源库”,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对革命神圣性和合法性的消解又是不能忽视的。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为中国城市的急剧转型添加了全新的变量,由此形成了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各个方面的强大冲击。通过这一研究,笔者希望能开辟一个新的窗口来理解上海——这个变化中的城市的政治、社会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