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与稗草化感互作相关基因及基因簇鉴定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ockma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草是全球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稗草则是这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研究表明,稗草可以导致约35%的水稻减产。化感作用是由化感物质释放介导的作物与杂草相互作用的一个核心过程,这种化感物质对相互作用的一种或另一种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近来,许多研究表明利用化感互作进行杂草防治可以降低杂草的危害,提升作物产量。然而目前对水稻与稗草之间的互作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尤其对许多关键化感物质的生物合成基因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利用不同时间点水稻与稗草单独培养以及共培养的转录组学数据,研究了水稻和稗草之间的化感互作。此外,分析鉴定了参与调控水稻与稗草化感互作过程中参与调控的基因簇和基因模块。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通过转录组分析鉴定参与水稻-杂草互作的水稻化感基因
  使用水稻RNA-seq数据(单独培养和与稗草共培)鉴定在3小时和3天两个时间点调控水稻和稗草相互作用的基因及其功能。基于成对比较的方法,鉴定出3,453个上调和2,231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值得注意的是,有393个基因是在所有时间节点都能被检出,这些基因参与了不同的化感作用途径。基因本体论(GO)结果表明,在3小时和3天两个时间点分别有35个和64个GO富集,并且更多的上调基因参与了多种生物和细胞过程以及对环境刺激的各种响应。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包括“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在内的各种化感生物合成通路,可能在控制水稻和稗草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基于四个显著(P<0.05)的主要时态RNA表达谱,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水稻和稗草相互作用中,它们的蛋白质丰度具有一致的变化模式。此外,在3小时和3天两个时间点,分别鉴定到90和68个与酚酸和稻壳素生物合成相关候选新基因。同样,在本研究中,多个次级代谢途径(包括萜类化合物、苯丙烷类化合物、简单酚、木质素和木脂素以及各种类黄酮途径)均呈现明显上调趋势。总之,认为,与苯丙酸类生物合成中涉及的其他酚酸途径相比,稻壳素生物合成途径对稗草的敏感性更高。这些结果为鉴定水稻和稗草相互作用的候选基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并为水稻与稗草的化感作用的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水稻和稗草基因组中化感相关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
  根据水稻和稗草的化感相关转录组数据以及已有的植物代谢数据库,研究了这两种植物的化感相互作用中涉及的基因簇的性质及其调控基因模块。除稗草中已知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外,还鉴定了三个潜在的新基因簇,包括一个用于槲皮素生物合成的簇,其可能参与了与水稻的化感相互作用。基于基因互作网络的构建,确定了一个包含转录因子的基因调控节点模块,该模块与水稻中的稻壳素A和植保素簇显著正相关。在稗草中,还鉴定了与丁布生物合成基因簇共表达的基因模块,明确了部分丁布生物合成基因簇上下游基因。此外,在稗草中发现了三个编码吲哚-3-甘油磷酸合酶的基因,这些基因调节DIMBOA合成基因簇的表达。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水稻和稗草之间化感中涉及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且对控制田间杂草具有潜在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逆境胁迫的过程中,组蛋白修饰是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其中组蛋白乙酰化修饰(Kac)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修饰之一,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共同调控。最新研究表明,巴豆酰化修饰(Kcr)和丁酰化修饰(Kbu)作为两种新型的组蛋白酰化修饰,同样被组蛋白乙酰化修饰酶调控。在植物中,组蛋白修饰调控基因表达和响应逆境胁迫的表观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主要对水稻中Kcr和Kbu修
学位
花器官是被子植物完成其世代更替的重要部位,花器官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实现遗传物质的减半和重新恢复,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世代之间传递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受精作用是植物实现其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而植物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受精作用取决于柱头对花粉的俘获。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对拟南芥、矮牵牛和水稻等多个模式植物的研究,建立了“ABCDE”模型用于阐述植物花器官分化和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然而到目前为止
学位
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十分丰富,其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江苏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然而,滩涂土壤高盐、低肥特征严重制约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利用。水稻种植集“用、改、养”三位一体,具有持续优化、加速改良盐碱地的特殊作用。已有研究多关注滩涂种稻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而有关滩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化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具有不同种稻年限(分别种植水稻约0、11和20年)背景的沿海滩涂土壤
学位
现代栽培小麦包括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ssp.durum,2n=4x=28,AABB)和普通小麦(T.aestivum ssp.aestivum,2n=6x=42,AABBDD)两个物种。硬粒小麦仅占全球小麦产量的5%和全球小麦栽培面积的10%,但是,硬粒小麦具有高蛋白质和高胡萝卜素含量等品质特点,是意大利面等食品的专属原料,市场价格比普通小麦高出20%,具有普通小麦不可替
学位
利用同源四倍体苜蓿花药(花粉)组培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与苜蓿二倍体野生种质杂交可以把野生种质携带的许多优异性状基因导入四倍体栽培苜蓿品种中,对拓宽苜蓿的遗传基础、加快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新疆大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jiang Daye’)利用花药组培法,通过优化培养条件,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倍性以获得单倍体植株;进一步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
学位
四倍体杂交冰草是二倍体的蒙古冰草与航道冰草经种间杂交、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优良饲草,结合了蒙古冰草抗旱耐寒、适应性强、耐贫瘠与航道冰草分蘖性强、叶量大、营养价值较高等优点,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本试验以四倍体杂交冰草F_2群体的246个分离单株及其亲本为材料,结合SRAP、SSR和SNP三种分子标记,利用Join 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四倍体冰草超高密度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单株产量、茎叶比、粗
学位
氮素是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但过量施用氮肥也引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所以选育种植氮高效品种以提高氮利用效率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筛选不同氮效率品种,了解不同品种间的氮效率、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方面的差异是氮高效栽培及氮高效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27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筛选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的基础上,对氮高效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不同氮素
学位
内蒙古旱作区存在干旱缺水、蒸发量大、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及作物产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旱作区农业可持续生产。选用膨润土作为土壤改良剂,通过连续5年大田试验和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用量膨润土(0、6、12、18、24和30 Mg hm-2)对谷子生长、光合特性、土壤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CO2排放的影响,明确了膨润土蓄水保墒增产生态机制,以期为提高旱作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作物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
学位
绞股蓝属(Gynostemma Bl.)隶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属下共包括2亚属(绞股蓝亚属和喙果藤亚属)2组(喙果藤组和五柱绞股蓝组)17种2变种,中国分布有2亚属2组14种2变种。绞股蓝属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从中国的秦岭南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一直延伸到热带亚洲。然而,绞股蓝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谱系地理历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本研究首先对绞股蓝属植物进行大规模的
学位
干旱是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明确作物耐旱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可为筛选和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奠定理论基础。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水分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高效利用密切相关。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作为抗逆性较强的禾谷类作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研究作物抗逆生理与分子机制的理想物种。本研究全面运用了植物生理学、比较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