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第一个学生社团,《新潮》杂志是新潮社编辑出版的唯-月刊。《新潮》杂志紧随《新青年》的步伐,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是那个时期的一个重要刊物。
从1919年1月到1922年3月,《新潮》走过了短暂的三个年头,共出版了三卷十二期。在此期间,《新潮》按照自己的组织章程先后发展了六批社员;经历了三次人事结构变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潮》杂志在坚持其办刊宗旨的基础上,努力调整着自己的编辑方针,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最终,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新潮》走向了终结。本文上篇对《新潮》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新潮》始终把对个人的改造当作社会改造的起点,把树立“个人主义”的新人生观当作对个人改造的起点;把对个人思想的改造当成自己的目标,试着以学术上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去武装个人,去涤荡混乱的旧思想、旧伦理、旧的人生观;“新文学”则被《新潮》当作感染大众,促进社会走向觉悟的重要工具。本文下篇就沿着《新潮》杂志的这条逻辑主线,展开论述:
“人”的发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贡献。《新潮》杂志就极力提倡树立新的人生观,把个人的独立与发展和个性的解放做为努力的方向。于是,对于旧的封建伦理和等级制度的批判似乎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新潮》的批判集中于两点:家族制度和男女不平等。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政治启蒙功利性的引诱下,启蒙者对于被启蒙者所具有的先天优越性,使“人的发现”扭曲成为“对别人的发现”或者“帮别人发现”;而《新潮》则力主“自己解放自己”,指出“尊敬别人价值的人绝不会去说解放别人,晓得自己价值的也不必甘受人解放”。这实在是一种平等的公民意识、是纯粹意义上的重视个体。
把对个人的思想改造做为社会改造的起点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盛行的思维模式,《新潮》对此也极为赞同。然而,如何进行思想改造,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新潮》的选择是用学术理性和科学精神去廓清国民的旧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新潮》所注重的是科学的价值理性而非其工具理性,它更偏重于把“科学”理解为“一种研究学术的方法”和“指导个人实践学习的原则”,这与“科学决定论”是有本质区别的。《新潮》对“整理国故”和宗教价值的讨论,足证此点。
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中国整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一种文学观念的变革,是思想解放运动,它最终导致了汉语语言体系的根本变革,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转型。《新潮》积极参与文学革命,把新文学做为启迪思想的重要工具而大力提倡。《新潮》主张以白话代替文言,主张“欧化”的文学,为新文学运动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