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对象,研究了在恒温、恒湿、恒光周期条件,不同浓度和周期下铅对蛋白核小球藻荧光特性、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影响,从而展开对水体中重金属铅的毒性规律和机理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对水体的监测与评价和对水体重金属铅污染的监测和预警,为水质毒性评价累积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浓度铅对蛋白核小球藻荧光强度的影响,发现随着暴露时间的进行,0、1mg/LPb2+各处理组蛋白核小球藻荧光强度逐渐增大,而5、10、50、80mg/LPb2+处理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且铅浓度越大其荧光强度的下降趋势越明显。2)蛋白核小球藻对Pb表现出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在毒性实验中,受铅处理的蛋白核小球藻生物量均小于未受铅处理的藻,且铅浓度越大生物量抑制越显著;蛋白核小球藻的叶绿素a和生物量都会受到铅的显著抑制作用,二者的毒性效应是一致的;蛋白核小球藻的藻细胞受铅影响后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细胞变形破裂,胞壁与原生质体的结合不紧密,超微结构中的细胞器受到了铅毒性影响,导致蛋白核小球藻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等也受到了影响,使藻细胞体内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受到影响。3)铅对蛋白核小球藻的丙二醛含量有促进作用,所有处理组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总体看来,长期暴露组的含量更低;铅对其可溶性蛋白合成的毒性影响表现出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铅浓度越大暴毒时间越长,对可溶性蛋白合成产生的抑制作用越显著;受低浓度铅影响的蛋白核小球藻SOD比活力升高,高浓度的铅对SOD比活力有抑制作用。蛋白核小球藻的荧光强度与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可溶性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蛋白核小球藻的相关指标是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与铅离子浓度是负相关的;只有丙二醛含量与铅离子浓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铅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藻类荧光对铅生物毒性的响应规律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