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族村落中突发的丧葬变故使主丧家遭受重大危机。村民集全村之人力、物力、财力相互帮助,共度难关。本文首先对白族葬俗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梳理,从早期、南诏大理国、明清和现代四个时期的葬俗变迁,探究历史葬俗对现代丧葬的影响。白族村落现行土葬中“五服”、“孝”、“礼”等观念的保有与传承,体现了中原丧葬的“大传统”对边疆少数民族丧葬的“小传统”有较深的影响。本文以滇西云龙县东山脚村为田野个案,从生前准备、丧事操办、服丧与祭祀三个阶段呈现仪式及其互助。在白族丧葬仪式中,人们的互助通过“礼物”实现。“礼物”包括记录在礼簿的礼金和实物,如粮食、肉食、烟酒等;还包括未被载入礼簿的“礼物”,如微小的蔬菜、柴火和重大的喜房、墓石、墓地等。礼簿内的记录方便人们日后参照还礼;礼簿之外的“礼物”则无需还礼,或是还了物品却仍还不清情义。村民将礼簿之外的帮助铭刻在心里。“礼物”背后隐藏的灵魂是人的情义,邻里互助的实质是人情的流动。丧葬仪式中参与互助的人群的总体叫邻里圈。邻里圈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村民通婚的主要区域;通常以本村为主,辐射周边村落;是家庭社会关系的总和。邻里圈包括亲属、乡邻、朋友同事三个以不同方式组织的亚群体。白族村落中,亲属和乡邻有较大交集。很多人既是亲属也是乡邻,他们在丧葬仪式互助中发挥重要作用。丧葬仪式中,邻里互助机制隐藏于民间的生活实践,没有显在的成文制度与规定。它在提调、仪式主持人引领、组织、分工、协作下运行。通过“唱礼”、“打歌”、“唱祭文”等环节,把邻里圈社会所倡导和维护的“孝”、“礼”等儒家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一代代传承。邻里互助是白族民间的一种风险抵御的机制。通过邻里互助,白族民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得到传承。相互帮助、依存的需求加强了村落、亲族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乡村奠定了社会基础,也引发人们对城乡邻里关系差异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