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明朝建立后,北部边防问题始终是关乎着明廷盛衰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明廷沿北部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镇,其中,大同镇的战略地位在“九边”中尤为重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以京师防御为中心的北边防御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大同“北捍胡虏以控带幽燕,南总三关以招徕晋魏,翼卫陵寝,屏捍神京,屹然甲九塞。”并且,随着明蒙实力的此消彼长而不断变化,逐渐成为明蒙对抗的主要地区。随着大同镇战略地位的逐渐上升,其防御设施也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完善,日益科学,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以长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目前关于长城的研究,主要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如起止位置、走向、长度和途经地区等,缺乏对其修建背景和防御体系整体的、动态的、立体的研究;已有少量的关于某一防御体系的研究,主要是文献研究,缺乏全面、系统的考古田野调查的有力支持,缺乏将史料与现存遗迹相结合的研究。更主要的是缺乏对防御体系的“动态研究”。须知某一长城防御体系不是一下子建立起来的,它的修建经过了肇建、扩张、完善和最终形成诸多阶段。本文以洪武至万历期间的大同镇为时空背景,具体来说以“土木之变”和“俺答封贡”为限,分为前、中、后三期论述大同镇长城防御体系的发展变化,即:大同镇长城防御体系的建设经过了洪武的肇建;永乐年间形成基础框架;洪熙、宣德、正统的加强;景泰、天顺的初步发展;成化、弘治、正德的进一步发展,到嘉靖、隆庆的巅峰时期,最后到万历年间的最终形成,共7个阶段。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分析,结合田野调查的收获,对其修建背景和防御体系进行整体的、动态的、立体的研究,以长城墙体和城堡的变迁和现存状况为线索,勾勒出大同镇长城防御体系建设、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